文档介绍:【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通过对“菊”“南山” “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 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 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 醇厚的语言。
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 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背诵全诗。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 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 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 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
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 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一篇《桃花源记》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令后人永远怀 想。
他就是陶渊明,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二、 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 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 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 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 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 研习课文
(一)一读品诗韵律美
学生试读。
听教师范读或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 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 默默地跟读。
明节奏: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读品诗情感美
再读一遍诗歌,品两个词“心远"与“悠然"。
多媒体资料展示:
四次入仕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 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任州祭酒一一陶渊明第一次出仕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 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 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 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入桓玄幕一一陶渊明第二次出仕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 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恰 在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 思想终于重见天日。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 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 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一时间 所向披靡,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
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 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