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但是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根据成功经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以应用国际经贸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企业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给出了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建设框架和建设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措施。关键词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一、应用型外贸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分析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率为901,位居2015届最高十大本科就业率专业之一;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4123元,位居第二,毕业3年后月收入为6484元,位居第五;为毕业3年晋升比例最高的专业,为57。但与此同时,该专业3年离职率最高,成为就业相对最不稳定的专业;而且报告显示,该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只有52,培养错位现象明显。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地方综合性大学国贸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贸易行业的只有20左右,约30的学生选择考研或出国,接近50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性不大的工作,如文秘、销售、金融、行政管理等。《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已连续多年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列入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李颖。[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致力于为社会输送外经贸人才,该专业有其自身对口的就业职位及工作职责,一类是进出口业务从业人员,如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等;另一类是国际货运代理人员,如国际货运代理、船务等。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口职位及相应的工作职责分析,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例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对口基本职位而言,首先是基础能力,包括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其次是专业基本能力,包括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最后是专业综合能力,包括合作协调能力、商情判断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其中,由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相对重要性,外贸业务操作能力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基本能力的根基。蔡小勇等通过实际调查得出了用人单位对进出口业务能力的选择排序,从中发现,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即进出口业务环节的操作能力与外语的运用能力。此外还发现,目前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进出口业务拓展能力要求迫切,通过对该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要对口职位分类与工作职责分析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2]根据对本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研和以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金融外汇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如理财人员、期货交易员、证券业务人员、商品促销专业人员、金融服务业专员、外汇交易人员、银行办事员等,因此,有一定比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校生热衷于考会计员证、国际金融理财师证等,虽然对学生就业有些许帮助,但是,通过对理财规划师及期货交易员的工作职责内容分析可见,相应的职业要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核心能力不相匹配,由于专业不对口,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 2016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取消了一大批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就包括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直接相关的报关员、国际商务专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贸易业务员、外贸会计、外贸英语、国际商务会展员、全国外贸跟单员等等,以及一些间接相关的证书。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毕业生的真才实学、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