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之<望岳>》教学设计银川市第二十一中学林金刚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单元主题——“江山多娇”。应引导学生立足祖国、放眼世界。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学习、体会、品味、感悟,获得美的享受。学习情景交融、托物寓理的写作手法。二、,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有所提升。学习完“江山多娇”主题单元之后,学生基本掌握借景抒情、托物寓理的写作手法,能从景物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或哲理。、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能在小组合作中涵韵语言,领会诗歌主旨。,对诗文朗诵有很大的兴趣。但作品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诗人生平经历不熟悉。教学时,应激发学生兴趣,从满足学生表现欲入手,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情感,体会用词的精妙,理解诗人情感。三、,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默写名句,涵韵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雄豪而变沉郁”的诗歌风格,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四、,托物寓理的写作手法。,鉴赏诗人由“雄豪而变沉郁”的诗歌风格。五、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资料讲授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一)、教学内容《望岳》(二)、情景导入今天先请大家欣赏一段《朗诵者》视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望岳》,做一名诵读者。(三)、、扫清障碍:过渡: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最好的门径就是诵读,那么要想朗诵好一首诗,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因素?明确:读音、节奏、感情、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表情……过渡:在这些因素里,哪些是基本保证的?1)同桌互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学生朗读交流展示2)听名家示范、划诗歌节奏2)学生板演,老师明确节奏划分方法(板中板):大家已经做到准确和有节奏地诵读了,我们还想再读得好一点,该怎么读?(有感情地读)怎么有感情地诵读呢?首先就要感知诗意,借助联想和想象,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乐朗诵,想象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脑海中的画面。、读出诗韵过渡:那怎样用我们的声音去表现那些画面和感觉呢?今天,和大家探讨一种新的吟诵方法——诗韵品读法。我们可以通过对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进行演绎。1)讲解: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缓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要注重平长仄短,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只有注重平仄才能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2)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