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巴金先生的一生与书有着不解的缘分,无论是作为读者还是作家,在人生道路上,他的欲望和满足、爱和恨、理想和追求、事业和成功都同书交织在一起。巴金先生在童年时代就与书结缘。不管是什么书,见到就看,从书中明白了一些浅显的道理。从母亲亲手抄录并讲解的《白香词谱》中懂得了怎样去爱人,怎样去“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一次在姐姐房里看到的插图本《烈女传》,深深刺痛了生活在爱的海洋中的巴金那颗幼小的心灵,加之他与家中佣仆轿夫们的接触,使他的爱憎渐渐分明起来,开始愈来愈憎恶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统治。巴金先生称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在“五四”运动时期,他遨游于书的海洋,汲取着新思想、新文化的养料,懂得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文学,找到了理想,找到了为之奋斗的事业。光是读书已难以满足需求,他要把自己心里想的都宣泄出来,于是有了处女作《灭亡》的问世,这使他放弃了当职业革命者的想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完成了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他的代表作《家》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书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影响了几代人,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心,使巴金的名字蜚声文坛。也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爱神悄悄地降临,一位19岁的纯情少女,他忠实的读者,走进了他的感情世界。长篇小说《寒夜》达到了他创作水平的高峰,臻于更加成熟的境界。全国解放后,巴金先生写出了许多歌颂新时代、新风尚的作品,同时还将自己过去的作品编选成14卷《巴金文集》。“文革”中,14卷《巴金文集》成了“邪书”,是巴金先生被打成“黑桃老K”的有力罪证。这使巴金一度迷惘而不知所措,后来他终于在但丁的《神曲》中找到了自我。“这是摆脱奴隶哲学的开端。没有向导,一个人在摸索,我咬紧牙关忍受一切折磨,不再是为了赎罪,却是想弄清是非。”“但丁的诗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读读地狱篇,想想造反派,我觉得日子好过多了。”他在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时,像赫尔岑咒骂沙皇制度那样诅咒“四人帮”的法西斯专政。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迎来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巴金先生在总结读书和写书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要知道,这句极普通的话,是需要很大的胆识和勇气才能讲出来的。巴金先生不仅这样说了,而且还将它付诸行动,5卷40多万字的《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心灵过程的伟大的“忏悔录”,它道出了巴金先生积郁心头多年的真情实感,他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他再次把自己的全部作品编辑成26卷《巴金全集》,奉献给广大读者。晚年,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巴金先生,将自己花费几十年心血积存下来的藏书几万册,分别捐赠给了七八家文化单位,他希望这些书不要束之高阁,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本书所选的多是巴金先生谈书的文章,一部分是谈自己的作品,另一部分是介绍他人的作品,此外,还有谈及他童年求学经历以及回忆师友的部分篇章。谈及自己的作品,巴金先生非常严格,作品的得失、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都毫无顾忌地跃于纸上。然而谈到他人的作品,巴金先生则是以正面介绍为主,不作过多的评判。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到巴金先生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主张独立思考、不要被某一本书牵着鼻子走的观点。“能够看书的读者,他们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已经有一些积累,这些积累可以帮助他们在作品中‘各取所需’。任何一个读者的脑筋都不是一张白纸,让人在它上面随意写字。”今年是巴老文学生涯70周年,谨以选编的这本小书作为薄礼,呈献给我所敬慕的文学大师。编者1997年元月于北京总序季羡林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总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变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