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废黄河地区水利规划废黄河地区水利规划目录综合说明第一章灌区的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第三节灌区水资源、土地利用及工程状况第四节灌区经济与运行管理状况第五节灌区存在问题第二章工程规划第一节衡分析第三节灌溉制度第四节灌区发展规划论证第三章续建配套与改造工程第一节工程布置第二节渠首工程第三节渠系与建筑物工程第四节排水工程第五节田间工程第四章节水工程第一节节水建设的必要性第二节节水技术选择第三节推荐方案第五章水土保持与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水土保持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第六章工程管理第一节管理范围第二节机构设置第三节量水设施第四节水费制度第五节通信调度第七章工程投资估算第一节编制依据第二节投资估算第八章经济评价第一节国民经济评价第二节财务分析第九章结论及分期实施方案附件:**大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统计表附图:**大沙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现状及规划图第一章废黄河地区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江苏省**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与山东省微山县隔湖相望,西与丰县交界,南与铜山县毗邻,北与山东鱼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117°9′,北纬34°28′~34°59′,距徐州62公里。全县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50人。全县共辖15个镇,行政区划属江苏省徐州市管辖。县人民政府驻地沛城镇位于**中部偏东,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工商业活动中心。**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为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整个地面坡降为1/3000~1/5000 ,总的地形、地势特点俗称“百里平川地,十里高三尺”。据地面高低和泥沙覆盖情况,全县地貌可分三个部分:(一)黄泛冲积微倾斜平原。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由决口扇形平原和扇形前缘低平原组成,海拔由41米下降至35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60%。(二)大沙河沙漫滩。包括大沙河滩地及其外侧的条带状洼地,由西南向东北斜卧于黄泛冲积平原之上,地表多为粉沙覆盖,约占全县总面积19%。(三)滨湖低平原。分布在微山、昭阳二湖的西侧,海拔约33~37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1%。**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属新华夏系第二巨型隆起带,另外秦岭——昆仑构造带也进入区内,丰、沛一带发育中,新生带东西向构造,为一系列近似平行的坳陷和断裂组成,为秦岭——昆仑纬向构造体系的东延部分。该带横贯苏鲁边界,大致位于北纬34°40′~35°15′之间,长达200km,宽约70km。**的主要构造有:丰、沛隆起,金(乡)—滕(县)坳陷,敬安——四户坳陷,单县——双口断裂,河口——佛沟断裂等。**废黄河地区范围北起姚楼河,南至铜沛边界,东到徐沛河,西与丰县接壤,总面积为700km2。该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粉砂土、砂壤土两种。** 废黄河地区属华北温带鲁淮区型气候区,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过渡性特点。℃,℃,最低气温-℃。;,无霜期207天。由于年内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暴雨集中,径流量大,汛期降雨量占年降雨量70%,90%的年径流都集中在6~9月份,极易形成洪涝灾害。河槽调蓄能力差,利用率低,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亦不丰富,易旱易涝。**属淮河流域,泗水水系。姚楼河、大沙河、杨屯河、沿河、鹿口河五条东西港河为主要行洪干河,分别注入昭阳湖和微山湖;京杭大运河、顺堤河、苏北堤河,徐沛运河、龙口河五条调度河则贯穿南北构成河网;另有东西向大沟54条,组成排水系统。大沙河灌区内的总干渠——大沙河是1853年黄河在蟠龙集决口而形成的分洪道,流径丰沛两县,在**龙固镇程子庙村注入昭阳湖。承泄豫、鲁、皖、苏四省计1658km2的废黄河来水。据统计,建国以来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尤以1957年、1963年、1976年和1978年4次较为严重,造成铜、沛、丰三县数十万亩农田受灾。不仅洪涝灾害频繁,而且旱灾年年发生。较为严重的有:1952年的冬旱,1962年的春旱,77年、78年、81年的大旱,受灾面积近20余万亩几乎造成绝收。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XX年粮食总产337030万吨,。,。废黄河地区涉及安国、鹿楼、朱寨、栖山、杨屯、龙固、张寨等7个镇的全部或部分面积,175个行政村,总人口66万人。总面积700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为70万亩。该区内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部分地区种植了水稻。镇办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农业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