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4/1/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论文摘要: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教育的价值诉求是“做人”。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消解以功利化为目的的“做事”教育导向,牢牢把握真善美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之有机统一,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崇高境界和人格的真正主体,而这正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素质。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本质及其教育的价值诉求
人文精神的内涵至少有两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理解:第一,从价值层面作目的论的理解,就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和崇高目标。第二,从生存状态来说,它既是一种内化的思想素质,又是一种外现的行为方式,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体现为一种对自身和他人以及对人类命运强烈关怀的思想、意志和情感,永恒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崇高的价值理想。
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反映了人的本质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目的的思想因此萌芽。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尊严和价值得到提倡。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提出“人是目的”的思想,他说:“人(以及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就是目的本身,亦即他决不能为任何人(甚至上帝)单单用作手段,若非在这种情形下他自身同时就是目的。
”黑格尔则进一步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而人类的历史不过是理性或精神在其中展现的历史。马克思的分析最为彻底,他从分析“劳动异化”着手,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摆脱这种劳动而成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他说:“‘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生存、生活于世,虽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要遵循客观规律,但却并非为了证明自然的合规律性,并非证明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而是为了人生存的价值,为了生活的意义,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就是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上述反映出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诉求。教育的本来意义,就是指做人的意义,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这个对教育的定义的精辟之处在于它揭示了教育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这里的“渔”远不止通常理解的本领、本事、能力,而应理解为“做人”,即“渔”得合理,“渔”得合法,“渔”之有道。这个意义上的“渔”不是做事,而是做人。做事以强调功利化为目的,做事教育是自近代以来才逐步产生的,随着科学主义的兴起而风行,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问题中的显著现象。它把功利性放在了教育的核心地位,是一种把人作为工具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已经导致了人的异化。所以,虽然做人主要通过做事体现出来,但还是要以“做人”统摄“做事”,毫不犹豫地将
“做事”消解掉。
人文精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目的论和方法论,从而为教育及其改革指明应然的目标和方法。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文素质教育,致使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作为研究人的思想、意识、价值和本质的最重要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