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千古的谪路[摘要]庆历六年,中》这样的千古奇文。或许可以说,庆历五年,北宋庆发生的贬谪事件,造就了这个所谓的巧合,成就了这样的奇文,同时也造就了这条“千古的谪路”[关键字]范仲淹欧阳修醉翁亭岳阳楼谪意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欧公谪路、政路他又被贬了。邻近不惑之年,命运却还是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此刻,他内心一满了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次漫过。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然而,现在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哭一场,不再醒来。人有时候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忘记委屈,也许不难,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就想陶潜,悠然隐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的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天更显得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反正学成文韬武略,是要售予帝王家的。这普天之下,哪里不是王土呢?耳畔,传来一声鹤唳。振振长衫,撩扶一下长须,骑上了那匹瘦马。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片青山绿水,要比东京美多了。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冽,山很秀美。这让她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帮济世。“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做不好这里的父母官,岂不枉负了一方青山绿水?平山阑槛依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种,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和官员们去看那婀娜多姿的山水。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有一次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与民苦才知道苦,与民同乐方为乐。不能说遭贬之人内心没有苦闷。但戚戚嗟怨借酒消愁是一回事,放达自适又是一回事。才高学富、胸有万卷的欧阳修在恬然物外、宠辱皆忘中展现泱泱君子的坦荡襟怀:“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天上浮云这么美丽,地上青草这么美丽,如果在春游赏花中碰到一个坐着小竹轿、喝得微醺微醉、插着满头野花的老者,那就是当地太守——庐陵欧阳修了。“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州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