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心得体会“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在首届中国道德建设论坛上发生了这样的感慨。闻听此言,笔者不禁深有同感,几年的教学生涯,接触了一批批的学生,经历了一桩桩的事情,总有那么一个感觉:现在的孩子,心肠越来越硬,心态越来越世故,有时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案例1: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影片《暖春》。片中的小主人公身世十分可怜,出生后被父母遗弃,幸亏遇上一好心老大爷收养,奈何老大爷家境十分贫寒,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满是艰辛。一双新鞋买来后舍不得穿,藏在书包里,依然赤着脚去上学。学生却在议论:“有了鞋还不穿,傻冒。”祖孙俩一年到头难闻肉味,好不容易有了一碗鸡肉,爷爷让给孙女吃,孙女让给爷爷吃。推来推去,一块鸡肉掉在地上,孙女连忙捡起来,吹一吹灰尘,含着泪吃了下去,这时又有学生在说:“真恶心,掉在地上还要吃,一块鸡肉都当成宝贝。”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这个做老师的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影片结束后,学生立刻生龙活虎,欢笑追逐,丝毫没有受到感染,反倒有几个奇怪地来问我:“老师,你怎么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那都是拍电影的人编出来骗人的。”听了这些话,我反倒是欲哭无泪了。这些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蜜罐子里,或许对他们而言,那样的生活的确是难以想象的,是不存在的。    案例2:语文老师布置了《我为……而感动》的作文题目后,许多学生竟不约而同地问:“老师,怎样才叫感动?”在老师解释了以后,还是有不少同学觉得无从落笔。结果本子收上来一看,有大部分学生只能写出类似“自己的钱包失而复得”的“感人故事”实际上都是编出来的。    案例3: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在一件件浸染了烈士鲜血的遗物面前,学生们的表现让人寒心。一个说:“这些破烂还挺值钱,想看它们,还要花钱买票。”另一个说:“这是假的吧!要是真的,这么多年了,还不长满了虫子。”那边讲解员正沉痛地讲述着一位位英雄的悲壮事迹,这边有不少学生在嘀咕:都什么年代了,还说这些老掉牙的事情,耳朵都起茧了……我无名火起,强忍下去,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    如此贪乏的感情世界,归错于谁呢?很多孩子可能真的没有被感动过,特别是在城里长大的孩子,父母、学校、社会对他们如此关爱,他都不会感动,因为在他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他应得的。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然而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时甚至还搞得轰轰烈烈,但总体效果却不甚理想,在整支德育工作交响曲中,象上述案例中那样的不和谐音符不在少数,其中原因,值得思考和反思。反思1: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尊重学生的天性,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内心发展的需要。孩子们的不会感动并非完全是故意,或敌意的,这中间有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客观原因。长期以来,他们所受到的德育教育普遍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口号主义的弊端,那些道德概念的宣讲式教育和大规模的主题教育活动就好像高处云端,和学生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他们根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会学张三,一会又学李四。因些用这种神坛式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和脱离生活实际的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