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半身麻木一例治验.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半身麻木一例治验.doc

上传人:xyb333199 2019/7/2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半身麻木一例治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何某某,女,52岁,2010年1月7日初诊。患者2009年5月初在与同村几个妇女闲聊时发现一股发热、麻木、抽搐感由左肩背部始向左胁、腰、腹部传导约10余分钟时间消失,当时未加重视,次日晨起感前症又作且有所加重,范围扩大至前后正中线为界的整个左半身。由此开始了长达7个月、历经十余处从村卫生所到地市级医院的诊治,先后做颅脑CT、核磁,颈椎CR、核磁,心电图,血脂、血糖,血流变,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内服、静脉点滴中西药物(药名剂量不详)不计其数均告无效,患者甚是苦恼。2009年12月25日又与我院内科病区住院,查颅脑螺旋CT提示:;、顶叶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血压140-145∕80-100毫米汞柱,眼底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血脂、血糖、血流变、B超、肌电图等检查均正常。住院医生按瘀痰互阻型麻木给予中药半夏10克,云苓20克,橘红10克,白芥子6克,桃仁10克,红花6克,丹参15克,僵蚕12克,地龙9克,鸡血藤15克,生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次内服;西药肠溶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脑心通胶囊口服;银杏达莫、红花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吡拉西坦注射液每日一次静脉点滴,治疗15天效果平平,主管医生邀余会诊。查:中年妇女,意识清楚,回答切题,查体合作,四肢活动自如、肌力正常,扪之身体左右两侧肌肤温度相同,痛觉存在,伸舌居中舌质干红舌苔白腻,脉濡数。平素体健,否认有任何既往史及慢性病史、家族史。诊断:营血亏虚,风寒外袭之半身麻木证。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柔筋、醒脑开窍、祛邪固卫。处方:颈椎至骶椎夹脊穴、膈俞、脾俞、肝俞、肾俞、百会、四关、内关、三阴交、印堂。令患者先取俯卧位将颈背腰骶部充分暴露,分别采用笔者常用的术者左手将打火机的火焰开至最大于右手所持的罐口适宜的玻璃罐中瞬间闪过后迅速将罐吸拔的方法,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颈椎至骶椎夹脊穴处拔火罐,每穴留罐10分钟起罐后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由大号绣花针改制的火针(把针尖部前1毫米剪去使其成平头,针尾采用隔热耐热的硬塑包裹便于持针施术时方便又不烫手),针身以45度的角在酒精灯火焰外1∕,迅速点刺背俞穴及百会穴,采用“蜻蜓点水手法”(利用术者刺手腕部力度、灵活度沿着事前选取好的一条线,由一端向另一端以每隔1厘米点刺一针,每针点刺的深度仅仅只有1毫米许犹如蜻蜓点水般的垂直、均匀、快速的施术方法,笔者称其谓“蜻蜓点水手法”。该手法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而来的,也是常用的一种火针施术方法。)点刺颈椎至骶椎夹脊穴。以上背俞穴、颈椎至骶椎夹脊穴均按由上向下、先左后右的顺序施术。术比用络合碘常规消毒待其自然风干后患者改为仰卧位脱去袜子,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四关、内关、三阴交及以小于15度角向上沿皮刺印堂穴各1寸,除印堂穴采用先捻转后大幅度提插手法外,余穴均用间歇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各1分钟。留针30分钟期间间歇加强手法数次,四关、内关、三阴交穴左右两侧交替施术。次日复诊时患者述前证均普遍减轻,尤以左手证减明显。除膈俞、脾俞、肝俞、肾俞、百会、颈椎至骶椎夹脊穴隔5天施拔罐加火针治疗一次外,四关、内关、三阴交、印堂均如前每天守法针刺。1月12日患者要求停止除针罐外的其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