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古诗手法例谈.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手法例谈.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4/1/3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手法例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歌手法例谈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例:《锄禾》《观刈麦》等,标志为有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
西江月
北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与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这首词的主旨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作者的生活态度是对人生大彻大悟,听天由命,及时行乐,表达方式完全用议论,直抒胸臆,通篇运用散文化的口语,自然随意,一气呵成,显得亲切自然。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孤独寂寞凄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暮春时节的伤感情绪; 从一般叙述到一问一答,再到重叠、设问和慨叹,通过层层拓展和深入,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标志是全诗没有一句写自己的感受(思想感情)的句子。
注:其中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
借景抒情:
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漫成一首》
托物言志:
蝉(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蝉”具有象征意义,“蝉”象征了品格高尚的人。三四句表明这种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自”与“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感遇·其一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
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
草木照应,旨诣深刻,托物言志。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寓情于景: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寓情于事: 例:《朝发白帝城》,貌似叙事,实则抒发了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3、比喻
就是用有相似点而性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来打比方的一种辞格,目的是使描写生动形象从而创造美好的意境或使说理更明白透彻。让我们来看以下诗句: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很多时候,古诗中的比喻并不都像例1这样明显。由于受格律的制约,往往省略喻词而成为暗喻,难以一眼识破。如例2和例3赏析时要用联想来填补空缺,例2“双桥落彩虹”要想象成一幅画面:双桥横跨水上,如彩虹飞架。而更多的是喻体直接入诗而为借喻。如例45678,“秋霜”其实是白发,既避免了与上文“白发三千”的简单重复,又渲染了诗情。同样岑参的“千树万树”并不是真正的梨化开放,只是皑皑白雪中,边塞将士的豪放胸襟与奇妙想象。当然,借喻的喻体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如例78中“樊笼”“春蚕”“蜡炬”只要联系全诗的主题及手法,联系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充分联想,就有可能作出较准确的判断。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第三句仍然写水,使用比喻,意思是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微风吹得波光荡漾。
从古诗意境的审美角度看,比喻辞格的运用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化无形为有形,突出形象美。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代李煜《虞美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宋秦观《鹊桥仙》)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五代李煜《清平乐》)
“愁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心态,被作者用自然物来描摹形容,把不可捉摸的主观情感“物化”了,使读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产生对对象的直观,获得喻体形象所具有的自然美感。
2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将无形的喻体比附有形的喻体,让读者感知审美对象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
浣溪沙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