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幼儿游戏后如何交流分享幼儿游戏后如何交流分享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组织有效的交流分享活动是教师观察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也是其指导作用最显性、最集中的表现。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汇集有益的信息,并选取适量的交流内容,采用适宜的分享方法,经过分析、综合、梳理、提升等现场处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与认识,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环境的价值。关键词:幼儿教育交流分享游戏经验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在游戏中有两大任务,即创设环境和观察指导,其中环境是第一位,没有环境和材料,便没有幼儿的探索与操作。所以为幼儿创设丰富多样的、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环境是教师观察指导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有何作为,如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便更好地发挥材料和环境的作用呢? 组织有效的交流分享活动是教师观察游戏指导的重要环节,也是其指导作用的最显性、最集中的表现。幼儿是需要交流分享的,这是由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决定的。幼儿与同伴、教师通过交流讨论,完成意义建构,从根本上发展自我。因此,在个体与游戏材料互动的同时,幼儿要与同伴、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更好地实现新的个体建构。交流分享是游戏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汇集有益的信息,并经过分析、综合、梳理、提升等,形成新的经验与认识,从而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以往的游戏交流分享经常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将观察中发现的问题一一罗列、逐一“纠错”,幼儿很少有提出问题的机会;有时很难把握游戏的关键要素,交流时完全跟着感觉走,或是幼儿汇报自己的内容等。那么究竟交流分享什么?怎么分享呢? 一、将个体兴趣变成群体热点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可积极运用交流分享的方式,用同伴的行为、发现、作品激发其他幼儿探索的兴趣。当部分幼儿对游戏材料较敏感、发现并主动参与新游戏时,教师可事实组织交流分享,引起大家的关注,让孩子们愉快地讲述自己的“发现”,激发同伴想试一试的愿望。当幼儿有了成果时,教师的有意引导能推动幼儿的竞赛意识,从而积极参与性地活动。如第一次投放“纸的力量”(一张站着的纸能承受多少书),交流分享时请游戏的两位幼儿讲解游戏过程、结果及发现引起大家的关注,激发同伴试一试的愿望,让孩子们跃跃欲试。在第二天活动中,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些书,孩子们不断尝试、探索,最后找到“垒书小达人”,竟然垒了91本书,全班沸腾欢呼着,为其喝彩。同时再次启发引导大家观察思考:为什么他能放许多书?(发现矮、厚、封口……)这里,我们就是有意放大个别幼儿的游戏,以引发大家的兴趣。二、让偶发性行为变为探索性行为在游戏中,幼儿个体的活动一般由兴趣引发,他们喜欢哪个材料就选哪个游戏。这种操作和摆弄常常是偶发性的、随意性的,兴趣是不够稳定的,容易转移、游离。教师适时组织交流分享,引导幼儿讲述活动中的经历体验、经验与方法等,这些讲述和演示能引起大家的有意关注和思考,激发新的、有意的探索行为,从而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目的性。如一次美术活动后,桌面上有水粉颜料,天天拿起面巾纸擦拭,打开后无意发现印染后的花纹,孩子们很惊喜,从而引发讨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印出漂亮的花纹?可以怎么折叠?除了印染手帕,还可以印染出什么?于是生成“印染手帕”游戏。孩子们通过偶发性行为,发现问题,引发讨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