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drp539606 2019/8/11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本节是在探索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主要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小学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前段时间探究过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的性质,比较****惯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但刚开始接触用符号表示推理,将文字命题转换为符号语言还不熟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益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发现、证明及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发现、证明及应用。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学具准备:硬纸、剪刀。教学过程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活动1]动手操作,得出概念问题(1)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ACB(2)你能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吗?(3)你能举出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实例吗?教师用ppt演示问题(1)。学生动手折纸,剪纸,观察,回答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折纸,剪纸,标好字母并演示,提出问题(2)。学生举手叙述定义。教师引出课题,板书定义并画图,提出问题(3)。学生举例。教师引导、鼓励,用ppt演示图片,演示介绍腰、底、顶角、底角。本次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1)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归纳、举例,重新认识等腰三角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2)学生剪三角形的过程,从动态角度展示了等腰三角形的形成,并保留了中间的折痕,为后面证明性质添加辅助线作铺垫。4分钟[活动2]观察实验,猜出性质问题(1)活动1中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3)你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吗?(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讨论)你能试着对你的猜想进行证明吗?教师用ppt演示问题(1)(2)。学生动手折纸,观察,找出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写表格。教师用ppt演示问题(3)。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猜想性质1,学生比较容易,若证明有困难,教师可启发学生利用折痕添加辅助线。猜想性质2,学生会有困难,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启发::①AB=AC,定义阐述,不必重复;②AD=AD,公共边,也不必阐述;③∠B=∠C,刚刚猜过;④还剩BD=DC,说明AD是△ABC的什么线?⑤∠BAD=∠CAD,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