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doc

上传人:豆芽 2014/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半夏泻心汤内科治验4则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心悸;痞证;失眠;汗证;咳嗽
半夏泻心汤为仲景治疗痞证第一方。究痞证之病机在于脾胃虚弱,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浊中阻,故本方治疗重点在于调畅中焦气机。方中药物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痞证自消。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以常规思维理解本方方证及药物的寒热配伍,对其应用亦不能仅限于痞证,而应从中医的整体观,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角度,运用辨证思维,多层面地认识本方,才能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其应用关键在于抓住病机,只要符合“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邪(热)阻滞”的发病机制,无论哪个系统的病证,无论临床表现如何,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这正是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笔者临证使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每获良效。兹举验案4则。
1 心悸
案例1:患者,女,56岁,工人,2005年4月13日初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心慌,伴胸闷气短,无胸痛,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心电图示:室性早搏。西医予倍他乐克等药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刻下:心悸时作,伴胸闷憋气,常太息,头晕,眠差,多梦易醒,口苦口粘,体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可,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心率76次/min,律齐。诊断:心悸,证属脾虚湿阻,上热下寒。予辛开苦降、健脾化湿之法。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莲子心6 g,法半夏10 g,党参12 g,干姜8 g,薤白10 g,枳壳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砂仁6 g,炙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2日二诊:诉服药后心悸未作,胸闷、头晕明显减轻,睡眠好转,仍全身倦怠,腹胀,便溏,日2次,时发心胸烦闷,汗出,舌淡红,苔淡黄腻,脉沉细。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党参12 g,焦栀子9 g,淡豆豉10 g,炒白术12 g,茯苓15 g,薤白10 g,白豆蔻(后下)6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甘草6 g。继服7剂后,心悸未作,诸症基本消失,未连续服药。
2005年5月9日三诊:近日心慌又作,有空虚感,胸憋,脘腹胀闷,口干苦,纳可,大便溏,日2次。近日心电图示:ST-T改变,室早。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数。脉证仍为上热下寒之象,治疗仍以辛开苦降、和中化湿之法。药用黄连10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干姜6 g,莲子心6 g,党参12 g,茯神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白豆蔻(后下)6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炙甘草6 g。继服7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本案以“心悸”为主要证候表现,并伴有胸闷憋气、心胸烦热、头晕、失眠、体倦乏力、腹胀便溏等。其发病机理为脾气素虚,中州不运,升降失常,湿(痰)浊内生,阻于中焦,蕴而化热,湿(痰)热扰心,而致心悸,符合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另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有痰饮导致心悸的论述,元代朱丹溪在此基础上亦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故治疗当辛开苦降、健脾化湿、宁心安神并举。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收到满意疗效。此与痞证症状不同,而病机相类,故治疗方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