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营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山营镇机构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宜编办〔2016〕8号文件通知要求,我镇对机关及所属单位人员、机构编制、财政收支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摸底,现就山营镇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山营镇的历史沿革及名称变化山营镇位于XX县南部革命老区,距县城35公里,占地71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5884人,耕地19323亩。共有党支部25个、党员632名。镇政府驻复源村团里。XX县解放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省南支队政治部、司令部批准,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山营区办事处。1950年4月,成立中共山营区委员会和山营区公所(人民政府),始称五区,辖堡城、长竹、径平、岩泉、曾市、太平、香水、田溪、白田、枫岸等10乡,1952年5月调整区划改称六区,驻地山营堡。1956年,根据XX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扩大乡的行政区划和撤销县属区级建制的精神,为适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需要,撤山营区改建山营乡, 中共山营区委员会、山营区公所也相应改称为中共山营乡总支委员会、山营乡人民委员会。1957年8月,乡党总支改为乡党委会。1958年10月,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要求,岩泉乡合并到山营乡建立山营公社,成立中共山营人民公社委员会和山营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3月,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便于管理,对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进行调整,岩泉公社又从山营公社划出,行政区划缩小,驻地明星桥,后迁山营堡。1968年9月14日,成立山营公社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党委和管委的职能。1969年11月,成立山营公社核心小组,代行党委职权,驻地山营堡,后迁团里。1971年1月,恢复成立山营公社党委会。1984年3月,公社管委会改称为乡人民政府。1995年4月,撤乡改镇。二、山营镇现有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和人员结构等基本情况(一)镇机关单位基本情况。机关内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三个机构,核定编制22个,其中行政编制20个,全额事业编制1个,后勤编制1个;领导配备职数为9人,实际配备9人;非领导职务5人,机关实有人数52人,超编人数30人。(二)事业单位基本情况。目前共有计划生育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农业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水产站三个站合并组成)、文化广播电视站、企业办、水利管理站、城镇建设管理站和煤炭安监站8个事业单位,共有核定编制32个,其中9个全额编制,11个差额编制,个自筹编制。实际上共有38人(22名管理人员,16名技术人员)。 ,实有人员4名,包括1名管理人员和3名技术人员。 ,实有2人(县人社局1人),均是管理人员。 (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水产站3个站合并组成)核定个自筹编制,实际上200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未知原因,农业服务站未能真正组建并发挥作用,原先的3个站还是按改革前的体制仍然由县级主管局负责管理为主,工资待遇也直接跟主管局挂钩。现在,农业技术推广站有5名技术人员,畜牧水产站(现称为动物防疫站)有3名技术人员,农机站跟镇政府基本无工作上的联系,有事直接与县农机局打交道,有3人。 ,包括1个差额编制,2个自筹编制。实有4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