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分析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我院自1995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了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疤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所有病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2例病例均有剖宫产术史,年龄25~47岁,平均353岁,其中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21例,中期妊娠剖宫产术1例。首发症状距剖宫产术时间为3个月至9年,,其中1~2年12例,占545%。
12 临床表现 2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症状是月经周期腹壁切口疤痕处疼痛,并可触及不规则、质韧、有不同程度压痛的肿块,随病情发展,周期性疼痛加重,以月经前后为著;其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肿块直径1~6 cm。本病虽有症状,但诊断十分困难,常误诊为缝线肉芽肿、神经瘤、淋巴结病、脓肿、疝、原发性或转移性瘤、淋巴瘤、脂肪瘤或皮下囊肿等。
13 治疗 22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口疤痕部位病灶切除术。方法是距肿块边缘外侧1 cm处切开,电刀锐性切除全部病灶和包块外侧缘1 cm的正常组织。术中发现病灶均向下侵及腹直肌前筋膜。病灶切除后,筋膜减张缝合。本组病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有5例术后服用孕三烯酮(北京紫竹药业生产),用法:月经第1天开始, mg,每周2次,持续3个月。22例均无复发。
14 病理诊断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微观上含有四种成分:子宫内膜腺体、子宫内膜间质、纤维素及血液。病理检查含2种以上成分即可诊断。
2 讨论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及医源性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放学说等。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密切相关的是子宫内膜的直接种植。子宫切开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1%,剖宫产术后发生率为003%~0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24%同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本院资料统计发生率为同期剖产术总数的008%。子宫内膜由表面的功能层及其下的基底层两部分构成,基底层的作用是增殖分化重新构成周期性脱落的功能层。在行经和分娩时功能层退化变质并带着不同数量的基底层组织一起脱落。
如果基底层细胞移至一种适宜的环境,就粘附于其上增殖分化,形成新种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随着伤口愈合,包围于其中的子宫内膜细胞随着激素的作用继续生长,最终达到一定的体积而引起硬结、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引起皮肤破溃而出血。但有学者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其中增殖初期子宫内膜主要由基底细胞组成,最具生长活力[2]。妊娠期、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