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doc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19/9/1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外科学复****笔记(DOC)中医外科学复****笔记2003-8-31Rex总论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顺证: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是正常的征象。逆证: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的不良症状,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盛正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外科疾病的辩证:辩病、阴阳辩证、部位辩证、经络辨证、局部辩证。阳证与阴证辩证重点: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黯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剧烈、拒按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稠厚稀薄溃疡形色红活润泽苍白紫黯病程长短较短较长全身症状初起形寒发热、口渴纳呆、便秘尿赤,溃后渐消初起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虚热,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治疗注重行气活血。太阳经、厥阴经为多血少气之经,其血多则凝滞,气少则外发较缓,治疗注重破血、补托。少阳、少阴、太阴经为多气少血之经,其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治疗时注重行气、滋养。肿为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症状。肿的性质:热、寒、风、湿、痰、气、瘀血、脓、实、虚。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原因有:寒、热、风、气、湿、痰、脓、瘀血。肿与痛的结合辩证:肿为气血壅滞、痛为气血不通。先肿后痛,其病在肌肤;先痛后肿者,病在筋骨。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脓是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确认成脓的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应指:用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称为应指。溃疡形态:化脓性、压迫性、疮痨性、岩性、梅毒性。内治法总则:消、托、补。消法(祛邪):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起疮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是运用方药使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总则。托法(出脓):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辅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期(成脓期)。分为补托法和透托法。补法(补气血):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