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5.“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30年代初,“左联”迫不及待地将“拉普”的口号搬过来,于是文坛上就“唯物辩证法”满天飞,却没有多少人真懂得其中的深义。有意思的是,当苏联已经在清算“拉普”的错误,已经放弃“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时候,中国却认认真真地将其搬来,用以清算初期普罗文学创作的“革命浪漫谛克倾向”。: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时期”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主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实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9.“左联”青年作家: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时代而向前迈进。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曾称为“新写实主义”势头。他们扫除了概念化描写身边琐事风气,造成左联文学崭新地位,逐渐摆脱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人物典型,注重环境典型化,体现独特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多样化。(心理分析派):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老舍是京味小说源头,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注入的文化趣味,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其次是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再次是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最后是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和趣味。: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