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科学 2003 年第 26 卷第 2 期 2 1 9
岁儿童道德移情特点的研究‘
常宇秋妙岑国祯
(上海韩国学校上海,20111)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
摘要道德移情是近期日益受重视和研究的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形式。本研究以6 ,8 ,10 岁的王76 名儿童
为样本,参照 M H offim an 关于道德移情的理论观点,运用个别交谈法以道德情境故事为材料探究了儿童的
道德移情特点。结果表明:我国 6 - 10 岁儿童面临道德情境时作出的道德移情反应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他
们对集体的道德移情反应强于对个人的道德移情反应;他们对声誉损害的道德移情反应最强、其次是对人身
伤害的、最后是对财物损坏的;他们在相同感、内疚感、气愤感诸不同情感上的移情反应与 H offm an 的设想既
有相同点,也有不同处。
关键词:道德移情道德移情特点
常涉及的主要内容口i7118)[9]了解我国6- 10 岁儿童
1 引言
在这些方面的移情反应特点也是本研究的目的。
道德情感的研究在道德心理领域相对较为薄
)
弱。移情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情感形式,历来受诸 2 研究方法
多学科的重视和探讨。国外在近数十年、国内在近 2 门被试
十年开展了对移情的科学心理学实证研究,主要集从上海市两所普通小学的二、四年级和某幼儿
中在一般性移情及其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种种关系园大班中分层整群取样,共 176 人。其中,6 岁组 56
方面[11[2[J[31[41[5180 年代美均 6 .2 岁,8 岁组 60 人、平均 岁,10 岁组
H offim an 提出了移情性道德感(em pathim oraaf- 60人、 岁。各年龄组均男女各半。
feet)即道德移情(m oraem pathy)的问题,并勾画了 2 .2 材料
道德移情可能具有的发展模式和功能[[ 61。他认为结合儿童生活实际编撰六个道德情境故事。故
道德移情发展可能会经历普遍性移情(globaempa 事经试用以保证为儿童熟悉且能理解。故事内容结
thy)、自我中心移情(egocentriem pathy)、对他人情构分别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分别涉及个人的或集体
感的移情(em pathfoanother'feeling)和对他人的事件,另一是分别涉及的是人身伤害、财物损坏和
生活状况的移情(em pathfoanother'livcondi- 声祥损害。每一故事均有三个片段组成,每一片段
tion)等四个阶段。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移情是其之后结合故事内容按研究目的各提出一个问题。要
中后两个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时,一个人能产求被试理解后回答有关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探测
生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情感(相同感);“对他人生活被试充当故事中的人物后是否作出 r “相同感”、“内
状况的移情”时,一:个人会因不能帮助处于困境中的疚感”和“气愤感”的道德移情反应。对那些作出了
人而感到内疚(内疚感)和对造成他人处于困境中的道德移情反应的被试再要求在 7 点量表上指出他自
人或事表示气愤(气愤感)。己这种内心感受的程度。6 个故事的结构如表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