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科学 2003 年第 26 卷第 4 期 7 5 3
人格特质模型与特质进化观的研究
朱晨海谁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特质理论始终是人格心理学的主流理论之一,特质心理 Barrett & K lin1982)。同样,二次因素分析发现 G uilford 模
学家的主张虽然千差万别,但一般都承认两个前提,第一,特型其二阶因素也只有4 个左右(Am elang & Borkenau,1982).
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它反映了人的行为的规律性与一致( 5)人际环状模型(InterpersonaCircum plex)
性,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特征。第二,人格心理学的目的是人际环状理论最早出现于40 年代末,50 年代初,有代表
发现人格的基本特质,探索特质的形成以及它们究竟由哪些性的模型包括Leary环状模型(ThLearCircum plex,1957),
因素所决定。然而尽管绝大多数特质心理学家同意人格特 W iggins环状模型(ThW igginCircum plex,1979)以及人格
征可以通过有限数目的特质加以描述,不过究竟是几个以及与情绪环状模型(ThCircum pleM odeoPersonalitand
哪几个却尚无法达成一致,下面就先简单回顾一下人格心理 Em otionsRoberPlutchik & HopR .Conte,1997)。该理论
学中有代表性的一些特质模型。认为人际行为中存在两个基本维度:权力(power)维度(支配
一顺从)与好感(love)维度(喜爱一讨厌),这两者垂直相交,
1 人格特质模型与模型的整合:
人际特质即呈环状分布在两大维度相交平面之上。
三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七因素模型与其他支配
( 1)三因素模型自信的板配的
T
三因素模型中最著名的一个H Eysenck提出的PEN 模型,
其中 P 代表精神质(Psychoticism )E 代表外—内倾
(Extraversion)N 代表神经质(Neuroticism ,1990Eysenck
始终致力于把各维度建筑在牢靠的生理基础之上,从而将
PEM 从一个单纯的分类模型(1947)转化为一个生物学模型
(1967)。不过相比E 与N 因素,关于P 因素的独立性与内涵
还存在争议。PEN 之后陆续又出现了一些三因素模型,其多
数也强调生理机能上的个体差异,如Cloninger(1987)Gray 顺从
(1973,1987),Tellegen(1993),Zuckerm an(1994)等。
( 2)五因素模型(FF) 图 1 人际行为环状模型(JS W iggin1989)
五因素模型认为人格由五大基本特质构成,因此又称 1 2 特质模型的整合
“大五模型(BiFive)"。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大五‘’的用词并自五因素模型提出以来,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特质
不完全一致,其中被广泛接受的一个是①E 因素(外倾性)②模型开始逐渐向这一方向靠拢。这个趋势最早可以追溯到
A 因素(宜人性)③C 因素(认真性)) N 因素‘神经质):(D O 1949 年;Fiske在修正Cattell特质模型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