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史部概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之“春秋”《隋书·经籍志》“史部”《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正史·纪传体《史记》本纪-帝王的编年传记表-编年大事记书-制度与文化的专题史世家-重要诸侯的传记列传-各类人物传记数量(130卷)121083070《汉书》纪表志传数量(100卷)1281070      纪传体的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述史,首创于司马迁《史记》;2、体大思精,包容百科知识。《汉书》概说1、《汉书》的成书过程《史记后传》(班彪,65篇)《汉书》(班固,《世祖本纪》+28篇列传、载记)《汉书》八表、天文志(班昭、马续)2、《汉书》的体例、内容卷数、体例: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凡100卷。·时间:汉高祖元年(前206)——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3、《汉书》史料来源(1)武帝以前:多抄录《史记》原文,只是文字略有精简,如有的新列传,《张骞传》;增加史实,《韩信传》、《萧何传》、《卫青传》等;增加文章,《贾谊传》中增《治安策》等。(2)武帝以后:一是班彪的《史记后传》;二是各家对《史记》的续作;三是汉人的诗赋、议奏以及诸子百家、天文历法之书等。4、《汉书》的史学贡献(1)开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2)《汉书》继承《史记》的体例,又有所变更、发展。书——>志、本纪——>纪、列传、世家——>传。(3)开拓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等,都是《汉书》新创的。(4)求实致用的史学观点。(5)《汉书》是一部文史结合的作品5、《汉书》的不足(1)内容增入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如《五行志》。(2)是非爱憎观不如司马迁明显,明哲保身的思想比较浓厚。(3)喜用古字,古奥难解。(三)注释、研究1、唐颜师古2、清王先谦3、杨树达《汉书窥管》,对王注有补证;4、陈直《汉书新证》,运用考古材料。5、张汉生,《汉书著述目录考》,收录东汉至近世考校班固《汉书》的专著215种,其中现存72种,已佚96种,未见者48种。编年体概说1、编年体特点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2、代表著作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3、编年体的优缺点优点: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备载一处,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避免重复记载。缺点:记事前后割裂,“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同时,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章制度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多记载国家大政人物;重政治事件,忽略经济文化事件。4、《资治通鉴》(1)《通鉴》的编写: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卷数:294卷。      用时:19年。断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涑水纪闻》、《稽古录》。(2)《通鉴》的特点及价值·“通”;·采集史料广泛;· 写作严谨,结构完整。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于唐五代史事,甄采书籍最多,史传文集之外,还有实录、谱牒、家传、行状、小说等各种史料。《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为最。(3)对《通鉴》的注释和评论刘安世《通鉴音义》10卷,世已失传;(南宋)史炤《资治通鉴释文》30卷:音义训诂。历代学者评价: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梁启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3、实录(1)定义·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史实。·一般以所记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如唐《顺宗实录》或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也有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如《明实录》、《清实录》等。(2)沿革·南北朝时期已有实录。       《隋书·经籍志》卷二内著录有《梁皇帝实录》三卷,周兴嗣撰,记梁武帝时史事;另有《梁皇帝实录》五卷,梁中书郎谢吴(一作昊)撰,记梁元帝时史事,是为最早的有关实录的著录。唐以后,实录均由官修。每当某个皇帝去世,即由继位者指令史臣撰修先皇一朝的实录,历代相沿,成为定制。南北朝至元代的实录,除唐《顺宗实录》及宋《太宗实录》残本20卷外,皆已佚失。明清两代的实录,较完整地保存至今。明实录: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