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免疫学防治-免疫学课件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第一节免疫预防第二节免疫治疗2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前者是动物体在种族进化进程中得到的天然防御能力,后者是动物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体及其产物刺激而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用疫苗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经主动免疫方式使动物获得免疫力,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和中心工作。获得性免疫的类型:34自然免疫:是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建立的特异性免疫,也包括胎儿或新生儿经胎盘或乳汁从母体获得抗体。一、自然被动免疫新生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称为自然被动免疫。自然被动免疫在免疫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动物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如胎儿和幼龄动物),免疫系统还不够健全,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较弱,此时可通过获得母源抗体增强免疫力,以保证早期的健康生长发育。自然被动免疫既可保护胎儿免受病原体的感染,又可抵御幼龄动物传染病。5在初乳中的IgG、IgM可抵抗败血性感染,IgA可抵抗肠道病原体的感染。然而母源抗体可干扰弱毒疫苗对幼龄动物的免疫效果。二、自然主动免疫天然主动免疫是指动物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过后产生的对该病原体再次侵入的不感染状态(免疫力、抵抗力)。自然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黏膜侵入动物机体,在体内不断增殖,与此同时刺激动物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6第一节免疫预防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人工免疫:是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使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或直接输入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制品,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方法。人工免疫分为: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过继免疫(1)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alactiveimmunization)是用人工接种方法给机体输入疫苗或类毒素等抗原性生物制品,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特点]:1、免疫力出现慢(1-4周),需一定的诱导期;2、免疫力维持久(数月-数年),有一定的记忆性;3、主要用于传染病的特异性预防;4、注入机体的物质是抗原(疫苗和类毒素)。7(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alpassiveimmunization)给机体输入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把现成的免疫力转移给机体的方法。[特点]:1、免疫力出现快;2、维持时间短;3、主要用于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4、输入机体的物质是抗体。(3)过继免疫:将供体的淋巴细胞、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或其他淋巴因子转移给另一受体,增强其细胞免疫功能。8二、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疫苗:利用微生物或其有效成分制成的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包括活疫苗、死疫苗、自身疫苗及新疫苗等。灭活疫苗(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如:白日咳疫苗、伤寒疫苗属此类。[缺点]:进入体内不能增殖,免疫效果有一定局限性;用量大,需反复注射,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应重;免疫维持时间短。[优点]:死疫苗安全,易保存。减毒活疫苗:用减毒或无毒力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如:牛型结核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多次传代后制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肾细胞中反复传代后制成活疫苗。[优点]: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免疫效果良好持久;一般只需接种一次。[缺点]:疫苗在体内可能有恢复突变的危险;免疫缺陷者和孕妇一般不宜接受活疫苗接种。9新疫苗:1、亚单位疫苗:是由病原生物有效的抗原成分制成的疫苗。如乙型肝炎血源疫苗、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疫苗、流感疫苗血凝素等。2、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疫苗,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自身疫苗:是从患者自身病灶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制成的死疫苗。用于治疗慢性的、反复发作的,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的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类毒素(toxoid):-﹪甲醛处理细菌的外毒素,使之失去毒性,但仍然保持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剂。临床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