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4 18 心理科学 2001 年第 24 卷第 4 期
材料性质与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叶茂林
(
摘要使用表示攻击和被玫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脸材料,随机抽取60 名初一学生,采用 3 种加工类型x
2 种侧脸方式的混合设计来考察未成年人攻击性的某些内隐杜会认知特征。结果表明:(1v 证了先前有关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的研究;(2)汉字材料也能产生内隐攻击性的启动效应;(7)在未成年人身上也存在
有内随形式的攻击性。
关抽切: 材料性质攻击性启动效应妇好侧脸
内隐攻击性,而且这种内隐攻击性可能被某种过去
1 引官
经验所启动,从而影响我们的社会知觉、社会判断和
攻击性在韦氏词典中被界定为“好斗的准备状社会行为,那么,形象的图片刺激能够启动人们的攻
态或进攻的能t ;武断的,另人不快的唐突或轻信的击性,日常生活中提供我们更多社会信息的文字材
自信,。也有人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料是否也会对我们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效应呢?
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3。迄今尚未发现这方面的实验研究。结合前人的研
人的攻击性既可能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极大究,我们假设:用字词做材料也能产生攻击性内隐与
危害,也可能使个体得到自我保护,免受不良伤害, 外显社会认知上的显著性实验分离,通过文字材料
同时它还可能是人不断发展的动力基础和获得独的形式提供被试某种攻击线索,会对人们的内隐攻
立与确立自我的基础。击性产生启动。
人类很早就对攻击性加以了关注,也提出了很同时,现在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向题日趋严重,
多颇有见地的学说和理论,对了解和预防人类的攻为了青少年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也非常有
击性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必要对他们的攻击性特征加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
移,这些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都暴露了出来,使得试图用字词作为材料,就未成年人的攻击性内隐社
人们不断去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对人类攻击性的解会特征做一个初步研究。
释。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
2 方法
推动,A G reenwald 和M R Banaji等研究者提出了
内隐社会认知(impli cisociacognition)的概念[21 2 .1 实验设计
使得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研究更为深人。本研究自变量为组变量一个,分为三个水平:攻
在此墓础上,杨治良等在 19% 年就用内隐社会击词为黑体字组、被攻击词为黑体字组和无标识组。
认知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了探因变量为:再认击中率和偏好击中率。本研究采用
讨,其结果表明了内隐记忆的方法也可发展到研究 3(组变量)x 2(再认击中率和偏好击中率)混合设
[[ 31.[41,这计。其中组变量为组间因素,再认击中率和偏好击
使得我们对攻击性行为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而且中率为组内因素。
这种认识是更为探层次的。但他们的研究(Shium 2 .2 被试
A ndre chen,杨治良等 1996;杨治良等,1997)是用长沙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60 名,男女各30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