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评荀子的性恶论.docx

格式:docx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评荀子的性恶论.docx

上传人:1322891254 2016/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评荀子的性恶论.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评荀子的性恶论目录一、前言二、荀子性恶论的论据及主张荀子的时代及思想背景荀子性恶论的观点、论证及依据三、儒家及基督精神对人性的观点、认识人性是什么?何谓人性善恶?中国先秦、汉唐及荀子时代的哲学家对人性的观点基督精神对人性的看法认识及观点四、人性的意义价值?及对荀子性恶论的批评并我之立场人性的意义及价值对荀子性恶论的批评我之见解立场五、结论评荀子的性恶论一、前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①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熟悉的话,人本性是善的,后来只是因为****性等使得人变恶了,但荀子却说人本性是恶的,但可以通过努力改恶迁善。那么人性是善还是恶?首先,我们要问人性是什么?人性简之则为人生而具有的特质或禀赋。接着要问人性是善是恶?荀子言“夫子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②意即人性本恶,所谓的善只是后来人为修养而成的,我认为荀子混用性情,把情之表现当成性之质,并且分别根据情之善恶,而言性之善恶。不管怎样,他却说明了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就是指出人的***、本能的表现,在人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左右人行事,言论。假如不修养心性,发挥人的特质、理性,扩充正的一面而修身进德,普通人就不能修养成跟尧舜一样的贤德,所以荀子劝学,发挥人之智。在此特与儒家其它圣哲论人性,以显其质、差异,特与基督精神之论人性相显而彰其面相。本文旨在趋近客观来默观荀子性恶论,扬其长,去其弊,以斟酌澄清人性的特质,而易于去付诸于行。我们应正视人性中的消极面,而去发扬积极面这一切都为了一个理想—相信人是可以从斗争中的兽性进化到互助的人性,发展为仁爱的神性,日趋向更高的人生目标。二、荀子性恶论的论据、主张1、荀子的时代及思想背景荀子约325BC—,姓荀,名况,字卿。生活在战国后期,这时先秦哲学达到了总结阶段,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了,诸候割据的局面聚中化,频繁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荀子经历了赵国内部的兴衰,荀子一直在赵国未被任用,因为赵惠文王身边武有廉波,文有蔺相如。,荀子50岁时,赵国屡屡遭受秦国攻击,国内又有瘟疫大肆流行,固而到课堂国稷下学宫讲学。齐襄王末年,齐国有人挑拨离间,排挤荀子。,但仍未被任用,于是游说秦国,但不被采纳其政治、主张。2、荀子性恶论的观点、论证及依据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宣扬性恶。荀子所谓“性”指“生之所以然者”③,即是生来就有的特性,故说性完全无待于学****的,是天赋予人的本能。人的本性让人生而好利,所以就产生争夺斗争,失去了礼义辞让等修为,奸诈阴险产生,不再忠信于人。人生而有耳目之欲,放纵了它就滋生出犯理***之事,礼义就失去了,如果让人顺着人的本性去放纵,必然会产生恶事,所以要师法智者,修礼义之道,合乎礼,因此说人性本善、恶只是人为的结果是本性中没有的。古者圣王制法度起礼仪就是因为人之性偏险不正,修文德以引导人矫饰人之性情。由此说“辞让”、“忠信”、“礼义文理”是不属于自然本性,而“好利”、“好声色”、“疾恶”以及“偏险”、“悖乱”皆出于本性恶。荀子认为善在人们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治度,人性是恶的,就需要圣人、君子们对臣民的教化,需要用礼仪法度和道德规范去引导人们。荀子批评孟子没有把本性和人为区别开来,不晓得性伪之分。性像个基础一样,在本性上才能说性恶或善,先有性然后人为之善才能生成,才有成圣人之名的结果。人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穿暖,累了就想休息,这本是人的本性的真实表露。现在人们虽然饿了,但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要谦让,累了不敢休息,要为长辈代劳。在荀子看来,这种子让父,弟代兄的行为,都是违背人的本性,是外加的,人生来并不孝敬父兄,假如两兄弟分产业和财物,顺着他们的本性,和真情—自私自利和贪得无厌,就不可避免要发生争夺。荀子又说凡人欲求的东西,就是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如果他已有了,他就不欲求了。人都欲求善,可见他本性中原来没有善。所以本性是恶的。孟子说人性本善,而荀子则批评,眼能看,耳能听,这是自然所赋予的能力,这是不可学也是不可能学的。性之于善,并不象目之于明,耳之于聪,完全要由学****而得来。荀子指出古圣王者明白人之性恶易作出犯分乱离之事,所以修法度来治理,倡礼仪,重刑罚使天下人都能合乎规范。一但去诸法度、礼义,则众人之本性皆纵暴而出,性恶表露无疑。圣王的出现,都是为不正、性恶作矫正的,所以这些的产生就说明人性恶。他还假设如果人为的礼仪是人之性,那么陶器难道是陶工的本性吗?化性起伪而成礼义,非圣人之本性,乃是其修养,人为而致,圣人君子与小人,如夏桀、跖等他们只是安恣睢,从其性,顺其情,纵其性恶之本性。孟子认为人都可以成尧舜一样有圣德,荀子说人皆可以成圣人,表面虽相同,但他们的基础本性有不同,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之中本来有四端,如果把它们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