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克林霉素的临床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以临床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结果:综合分析了克林霉素引起的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局部反应、神经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及肝功异常等不良反应,采取合理的用药可以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使用克林霉素时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采取正确的给药方法,谨慎联合用药,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关键词】克林霉素;不良反应;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13-、发生率最高的反应,口服和肌注均可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伪膜性肠炎(PMC)致最严重的并发症。、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严重者发展为过敏性紫癜,口服、肌注或外用克林霉素均可引起,主要与患者有否药物过敏史有关。,但无肝病毒指标。多数为一过性,停药后即可消失。一般认为“其可能有肝损害,长期应用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近期资料表明:转氨酶升高主要与肌肉注射时损伤局部肌肉,同时与克林霉素磷酸酯及其代谢产物干扰转氨酶测定时的比色结果有关,并非肝细胞损伤所致[1],但克林霉素主要在肝脏代谢,因此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以免因代谢过慢血药浓度过高而诱发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偶可出现轻微疼痛。长期静脉滴注可能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等。、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蛋白尿可能与克林霉素体内高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患者偶可出现多行性红斑,Stevens―johnson或Lyell综合征[2]。,白细胞减少,血小板缺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较轻微,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也可引起溶血,一般较严重,需及时治疗。、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蛋白尿可能与克林霉素体内高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克林霉素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且其作用点是全方位的,即对突触前、受体、通道及肌肉均具阻滞作用[3]。2克林霉素的合理应用克林霉素不良反应较多,对于普通感染一般不做为首选抗感染用药。一般用于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无效的感染患者。使用克林霉素时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初次使用时应仔细了解其既往过敏史,对既往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如必须使用,则应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且使用过程中须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由于口服克林霉素时可直接刺激患者的胃肠道,因此宜多喝水以减少药物滞留胃肠道,至少达15mL[4]。克林霉素与红霉素、麦迪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及氯霉素联用可发生药理拮抗作用,因此应避免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