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四、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五、说明下列灵活运用的判断句表达的意义:1、族庖月更刀,折也。(庖刀解牛)2、曹公,豺虎也。(鸿门宴)3、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4、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额孟尝君)5、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6、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六、说明下列句中“是”的用法:1、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天论)2、此必是豫让也。()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6、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7、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西门豹治邺)8、子于是日哭,则不歌。()9、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七、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各句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和双宾语句,并指出其结构类别。‘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五人墓碑记》),足下以—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谭嗣同》)。(《廉颇蔺相如列传》),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治长》)。(《核舟记》),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无使滋蔓。(《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八、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遭时而然。(《论衡·自纪》),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九、请用横线标出下列句中的特殊词序,并指出其类别。,二败而三胜。(《六国论》)2.《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左传·襄公二年》),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天地以要我。(《左传·僖公十五年》)?(《论语·先进》)五、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译。:“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战国策·秦策一》)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六、请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词语,并说明其省略的类别。,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夫概王欲攻之,惧而去之。(《左传·宣公四年》),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我独无。(《论语·颜渊》)。(《韩非子·和氏》),卫赎买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战国策·卫策》)(注:左氏,卫国地名)、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章语法二练习参考答案一、主要有四种形式: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二、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