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心理和生理健康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心理和生理健康在道路运输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关系着道路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的安全和效率,遵循“情绪稳定、注意力集中、良好心理习惯、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加强锻炼、定期体检”七大原则,可确保行车安全,避免事故发生。模块一 驾驶员心理健康与行车安全在道路运输过程中,驾驶员往往更关注驾驶技术的提高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对安全行车的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技术因素,驾驶员心理健康状况对安全行车的影响更明显。心理健康的驾驶员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情绪稳定、驾驶操作规范、运行平稳,面对紧急情况不慌不乱;心理不健康的驾驶员易情绪异常、注意力分散,驾驶操作不规范、不安全。对驾驶员安全行车产生影响的主要心理因素包括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性格、情绪(心境)、心理应激反应和注意力等。一 、驾驶习惯与安全驾驶每个人自己的行为习惯,驾驶员在学习驾驶、熟练掌握驾驶技能、从事道路运输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驾驶习惯。驾驶习惯不同于一般的驾驶行为,是固化的行为模式,是重要的心理特征。良好的驾驶习惯表现为:每天出车前按部就班做好安全检查;起步前系好安全带;行车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按照交通规则、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引导安全、文明驾驶;根据交通情况变化随时准备制动,遇到紧急、危险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避免事故的有效措施。 驾驶习惯的形成见图 3-1-1。二、性格与安全驾驶性格是指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的心理特征,如坚毅果断、认真细致、粗暴蛮横、胆小懦弱等。有些性格特征在工作、生活中表现比较突出,占主导地位,便成为一个人被社会公认的性格。性格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理智、原则性强、行为谨慎的驾驶员往往遵纪守法,谨慎驾驶;情绪化、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驾驶员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不同性格特征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见表 3-1-1。驾驶员要确保安全驾驶,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性格中不利于行车的特征,努力进行自我调节。三、 心理情绪与安全驾驶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发现:很对事故发生前的 6h 内,驾驶员的情绪、情感都发生过剧烈的变化,出现过兴奋、欣喜、得意等积极亢奋情绪,或生气、烦躁、郁闷、恐惧等消极低沉情绪。无论是积极亢奋情绪,还是消极低沉情绪,都会影响行车安全。情绪对安全驾驶的影响见图 3-3-2,驾驶员主要不良心理情绪诱因及对安全行车的影响见表3-1-2。驾驶员保持良好地心理状态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应该每隔一段时间检视自己的心理状况,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调整,做到自觉克服种种不良心理状态,确保行车安全。四、心理应激反应与安全驾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前的瞬间,每个驾驶员的反激反应都不一样。有经验、受过专门训练的驾驶员从容镇定,能正确处理紧急情况;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的驾驶员往往手足无措,处置不当。应激反应不当导致操作错误见图 3-1-3。五、注意力与安全驾驶注意力是驾驶员安全行车中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驾驶员出现走神、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不能全面观察、正确判断和妥善处理当前的交通状况,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注意力影响因素见图 3-1-4,驾驶员注意力分散要原因及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见表 3-1-3。模块二 心理健康调节方法驾驶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道路交通环境复杂,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的驾驶员人数不断增多。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及时调节不健康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驾驶员自身素质提高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道路运输驾驶员常见的心理问题驾驶员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心理疲劳、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解决以驾驶员自我调节为主,必要时可借助于专业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心理疏导。,在高强度的运输工作压力下,如驾驶时间过长、外界驾驶环境较差或条件多变等,驾驶员会感到心慌、心绪不宁,对驾驶过程产生无力应付的感觉。心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讲,在运输工作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就能恢复。,是对运输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防御性身心反映,表现为因不可预见运输过程中的危险,而感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一般性焦虑是情境性、暂时性的,常会随着危险结束而消除。但是,如果运输危险持续、长时间作用,驾驶员不能及时调节心理状态,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不自觉的紧张、担心。,如家庭变故、工作待遇不公平、工作分配不合理等,而产生干什么都没意思的郁闷感觉,表现为无精打采,疲劳无力,情绪消沉,悲观厌世。二、心理健康调节方法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勇于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正视生活、工作中的不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