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造船经济与企业管理》论文
论文题目:造船工业的发展
姓名:祝文杰
专业班级:船舶112班
学号:201161307073
指导老师:廖司斯
2013年12月12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第一节:世界造船格局演变
——————————————————— 2
—————————————— 2
第二节:现代造船模式
——————————— 3
————————————— 3
——————————————— 4
—————————————————————— 6
第三节: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 8
——————————————— 9
参考资料———————————————————————— 10
造船工业的发展
摘要:综观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进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从先进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高劳动力成本国家向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现代造船模式,可理解为统筹优化理论为指导,应用成组技术原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船体建造)、舾、涂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均衡、连续地总装造船。正确认识和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对于推进我国船舶工业在质和量两方面协调发展,从而增强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产业转移的实质及其所可能造成的各种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这对于保证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战略和竞争对策措施的正确性有重要的决策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业转移、统筹优化、成组技术、一体化、国际竞争
第一节:世界造船格局演变
在世界造船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世界造船格局也从“两极”向“多极”发展。20世纪70年代前,世界造船业呈现两极结构,一极是西欧,另一极是日本。到80年代,随着韩国和其他国家造船业的发展,世界造船业的两极结构逐渐被打破,世界造船工业开始形成以日本、韩国、西欧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地区)的“四极”结构,这一格局在90年代大体上保持了下来。
中国造船业当前拥有的综合劳动成本优势,可保持相当长时间。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考虑人力成本和生产率而计算出的综合劳动成本在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国造船场地资源丰富,容易形成产能优势。与日韩等国相比,中国拥有很长的海岸线,比较容易地扩建造船基地。日韩船厂的产能接近饱和,无法顾及常规船的生产,使得很多订单流入中国船厂。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在船用设备领域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中低。中国远洋船舶的导航、通信、舱室、自动化设备,以及电机、电器等关键部件还大多需要进口。
第二节:现代造船模式
造船模式的内涵就是指组织造船生产的基本原则和方式。既反映组织造船生产对产品作业任务的分解原则,又反映作业任务分解原则,又反映作业任务分解后的组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船舶需求量的增长,造船模式是不断发展和变革的,但在一段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不变的。按造船技术的发展水平,造船模式经历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按功能/系统组织生产。第二阶段:按区域/系统组织生产。第三阶段:按区域/类型/阶段组织生产。第四阶段:按区域/类型/阶段一体化组织生产。
所谓现代造船模式,可理解为以统筹优化理论为指导,应用成组
技术原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按区域组织生产,壳(船体建造)、舾、涂作业在空间上分道,时间上有序,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均衡、连续地总装造船。
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造船模式中的应用:  
(1)成组技术。首先应用于机械制造业,利用零件的相似性来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获得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效率。成组技术被应用于船舶建造工程,导致了中间产品分类成组加工和管件族加工方法的产生,形成了船体分道建造生产线;成组技术中短间隔期、小批量的生产管理方法形成了船舶建造作业的托盘管理。
  
(2)系统工程。把船舶建造作为一个大系统,分解为壳、舾、涂三种作业系统,再按区域/阶段/类型逐一分类成组,并以"中间产品"为纽带建立各类作业子系统以及作业系统的相互联系。    
(3)工业工程。包括成组技术、系统分析、物料搬运、计划和目标管理等,追求高效率、短周期。
应用成组技术的核心及应用: 
成组技术的核心是成组工艺,它是把结构、材料、工艺相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