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针灸治疗论文针灸传统学论文: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在系统考查了针灸学发展历史,把握其学术脉络的基础上,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儿大关键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嫗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针灸学才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关键词】针灸学医学史传承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火灸石熨、刺痈排脓、刺络放血等这些最为原始的人类与病痛斗争的经验,在漫长的医疗实践积累中,它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经络喻穴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既有丰富临床实践,又有理论指导的-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缘于笔者有幸参与“北京屮医药数字博物馆 针灸馆”“历代针灸学成就多媒体展示系统”等课题研究,系统考查了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其学术演变的整体脉络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在此不揣简陋,试对影响针灸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一总体归纳和分析。1微针调气的出现与理论体系的构建现代医疗中,“针”与“灸”往往同时并称,但实际上这两者的起源和发展是有先后次序的。古人治病使用艾灸的历史很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帛书,其中《五十二病方》经推测为西汉时期的古医书,它记载了“灸、眨、熨、薰”等多种外治法;出土帛书中有两种是关于针灸经脉方面的早期文献,被专家命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提到的治疗方法只有灸法而没有针法,如:“病足小指废,膊備)痛,……数滇(癫)疾。诸病此物者,皆久(灸)泰(太)阳(脉)。”由此可以推测,灸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针法。马王堆出土帛书《脉法》曰:“用眨启脉必如式,痈肿有脓”,叮见眨右也是古人常用的医疗工具,眨刺痈脓、眨刺放血等治疗方法在古文献中很常见。不论是灸法,还是眨法,刺激的部位均为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不同于后来特定喻穴所固定的精确刺激部位。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促进了针具的革新,从而出现了金属针,又称之为“微针”,它逐渐取代眨石成为刺疗的主要工具。《灵枢•九针十二原》描绘的“九针”就是微针的代表,其曰:“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眨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针灸医学逐渐转到以微针调气为丄。微针刺激人体的范围细小而精确,这些刺激部位后來被统称为脸穴,所以黄龙祥曾说:“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应当是在针刺“调气'概念形成以及“气针'的出现之后才开始上路的 这也是为什么类似针灸的疗法在中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均出现并流行过,而针灸学只在中国汉医圈这块特殊的土壤扎根并生长的关键一步。”[1]马王堆出土帛书记载的早期十一脉大多是向心循行、彼此不连贯,也很少与人体内在脏腑相属络。当微针调气出现以后,必然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人体气血内在运行规律,以及针刺疗法对气血运行产生的调节作用。《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理论则正是为此构建的一种学说,它构建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模式,这一学说直到今天仍是指导针灸临床的核心理论。正如赵京生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