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余心言
读了李镇西同志写的教育手记,不由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为什么
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
不能说过去没有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不但是思想家们、教育家们,而且
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回答过这样的问题。可惜许多人的回答过于简单。他
们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
读书。最后的目的呢?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又有新的问题出来: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
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得好?
能够教育和受教育,是人类胜过其他生物的一大优势。人生苦短。几十
年的实践,加上与生俱来的本能,获得的能力毕竟有限。面对严酷的自然界,
实在不足以应付。然而,人还可以通过教育获得前人和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
知识,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人就可以一代胜过一代,并且发
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二三百万年,就从“其异于禽兽也几希”的境地,
进步到如今的规模,其前途仍未可限量。
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出现,最多不过几千年(从孔夫
子至今不足三千年)。这算是一个里程碑。现代学校的出现,不过三四百年。
这又是一个里程碑。这两次大的飞跃都极大地加快了人类进步的速度。教师
是天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之功不可没。
说教师的职业最崇高,还因为他们生产的产品是世间最高级的产品——
人才。人本身就是宇宙间已知的物质的最高级形态。对这个最高级的物质形
态进行加工、雕琢,当然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人对于人自身的认识又还远
远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从事人的教育,更是一种艰苦的、带探索性的、后
果往往难以完全确定的劳动。
为了教育自己的后代,人类在这方面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而且已经取
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学校的分类、分级,学科、课程的分设,辅助教学设
备以至电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实验、作业、考试、实习以及各种有益的教学
方法,等等,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
正像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成果,只要向着好像是同一方向多走一小步,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对于教育的领域里许多有用的做法,如果忘记它们只是达
到培养人才目的的手段,就完全有可能因为固守这些做法而远离我们的目
标。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完善的做法。许多有志的教师正在这
样做。李镇西同志的手记反映了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可喜成果。
从李镇西同志的手记里,我们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
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
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
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
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
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
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
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
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李镇西同志认为,这正是自己的职责。
其次,使我们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
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
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
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
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
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
李镇西同志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
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
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
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人的成长过程,变数实在太多,因此更需要有众多的有心人用心地探索、
研究。李镇西同志的这本手记,就是他的“心灵写诗”。他是把自己一颗火
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的。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振兴、腾飞
急切地要求全民族素质提高的时候,出版他的手记,相信会受到许多教师的
欢迎,也会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同时我还相信,一定还有许多李镇西的同
行们,也有他们的札记、手记。
我们期待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版。
年月
(本之作者,原名徐惟诚,中共
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现中国
大百科全书总编辑。)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