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绘画性                 摘要:诗歌与绘画是艺术的两个门类,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罗马时期到现代社的两千余年里,西方关于诗画关系的理论不断发展着,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和相互借鉴也不断涌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诗画关系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在创作上就十分重视视觉元素的融入,这使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绘画因素。关键词:视觉效应;画面结构;艺术重构在东西方艺术史上,诗歌与绘画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都有着很长的渊源。钱钟书在他的美学论述《中国诗与中国画》和《读〈拉奥孔〉》中概括了诗画的关系。在西方,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提出“诗如画”的观点,影响了西方诗歌艺术千余年,诗与画被并提为姐妹艺术。17世纪德国学者拉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对这两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征作过十分精彩的比较和论述,他认为诗歌与绘画是艺术的两种形式,前者是语言艺术,体现着所表现事物的时间性,读者主要通过瞬间的记忆来把握它的内容;后者是视觉艺术,体现所表现事物的空间性,观者可以细致地观赏画面的细部特征。①在中国,自唐宋以来就有“诗画异名同体”的说法,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②在人类艺术史上,诗人画家或画家诗人不乏其人,中国有王维、苏轼、郑板桥,等等;英美有威廉姆·布莱克、但丁·G·罗塞提、D·H·劳伦斯、乔治·摩尔、E·E·康明斯等人。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勇于创新的现代艺术家们进一步发现了诗歌与绘画艺术的相通之处,两者都要借助想像和直觉分解或解构平凡无奇的现实世界,再把头脑中的各个素材重新整理加工成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的创造其实是包含分解意象和重建意象的变形过程。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借鉴也恰恰迎合了现代派诗人对事物直接呈现的创作理念。一些现代派的诗歌大师,如艾兹拉·庞德、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等人,提倡在诗歌中隐匿诗人的主体意识,寓思想于事物,有意识地突出视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特征。身为重要的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对诗歌和绘画的相互辉映也有着自己的领会和实践。他十分热爱绘画艺术,多次参观现代美术作品展览,购买收集绘画作品,并同朋友在书信中畅谈他的艺术见解。对绘画的喜爱和欣赏使他有意识地将绘画因素移植到诗歌作品中。他的诗歌,尤其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绘画特征,不少诗歌的标题就透着强烈的画面感,比如《有船的风景》(LandscapewithBoat)《、阿尔卑斯的植物学家》(BotanistonAlp)、《观花的妇人》(WomanLookingataVaseofFlowers)《、阳光下的玫瑰花束》(BouquetofRosesinSunlight)《、对两个梨子的研究》(StudyofTwoPears)③等都宛如一幅幅色彩明丽又不失朦胧美的静物画,具有显著的印象主义风格。而他抽象冷峻的诗风也体现了现代抽象绘画,如立体主义画派和表现主义画派等对他的影响。对于诗与画的互通性,史蒂文斯曾说过“:世界上也许存在一种最基本的美学,诗与画是它的不同表现方式”[1]。他还认为,作为诗人,他有责任协助画家维护现代人日益退化的想像力。史蒂文斯对绘画艺术的重视与借鉴让越来越多的批评家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他诗歌的语言内涵和结构安排。在笔者看来,史蒂文斯对绘画艺术的吸收是多层面的,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