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美、欣赏美、感悟美自03年小学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中心教研员老师的引领下,我区美术学科组织参与了区级、市级、乃至国家级相关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之路。我校的美术学科有着优秀的传统,我们三位年轻的教师在美术特级教师李志奇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不断钻研业务知识,探索教学规律,发现如果只限于课堂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不很充分。还要为他们开辟新的渠道,培养学生美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为学校的学科特色发展做出探索。为此,我们积极筹划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开辟出了新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变废为宝,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学科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对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我发现一些学生经常随手丢弃矿泉水的空瓶,经过几位教师的试验,我们指导学生在瓶子上缠上一些绳子再用水粉色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此再也没有学生丢弃矿泉水瓶的现象了。《瓶子变变变》本课题实验的初衷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目标体系得以证实。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在活动中自身创造力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旧报纸和纸筒制作图腾柱,作品新颖,形式多样。在此基础上又结合08北京奥运活动,利用旧报纸、白乳胶等材料辅导学生制作了福娃、奥运火炬、会徽等一系列奥运题材的作品,让学生充分体会创造带来的快乐。二、编写课程教材,拓展学生感悟美的的范围为更好的开展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认真编写了一、二、三年级的校本教材,在低年级学生中全面铺开,在推广实施收到良好效果。本次自主开发的美术校本教材,具有创新、实用、美观等特点,既反映了美术教育的新理念,又注重了美术学习兴趣的引导,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拓展,深受学生喜爱。如教师在教《小蝌蚪游啊游》《节节虫》《蛋糕上的蜡烛》等校本内容时,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动手演示、生动讲解,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看、思、做、说的过程中,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课堂生动精彩。我在四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巧手做瓶花》一课,其中用多种材料将教室窗台上一盆干枯得只剩枝杈的盆花,在一节课中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合作“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学生则从观察到表现,从现实到想象,动脑想、用眼看、动手做、用嘴讲,多角度探究,多方位体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挖掘。我国的民间艺术门类广泛,技巧精绝,意韵浓厚。全区美术学科在教研员带领下,挖掘教材资源深度和广度;探索民族文化资源,把带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巧妙的引入课堂。一方面弘扬了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探索和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民族自豪感,并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区科研课题“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皮影戏”、“脸谱艺术”、“乌镇蓝印花布”等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传统民间艺术氛围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进而关注历史、关注民俗文化、关注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的传承。在资源开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