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陈撄宁先生注释     宋朝徽宗皇帝宣和年間,有一位曹女士,在當時頗有女才子之名。徽宗皇帝生性好道,又歡喜會做詩文的人。曹女士道學既可以配稱第一流。而且詩文確也做得不壞。所以宋徽宗很看得起她,召她到京城居住。(宋徽宗時首都在汴梁,即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特別優待。又敕封她為文逸真人。這篇《靈源大道歌》,就是這位曹文逸真人在那個時候做給一般學道人看的,流傳到現在差不多經過八百二十年(從宣和初年算起)。《孫不二女丹工夫次第詩》,比較此歌後出幾十年。其餘各種女丹經,更在孫不二之後,大概都是明清兩朝的作品。《黃庭經》雖由晉朝魏夫人傳出,然不能算是魏夫人自己的著作。謝自然,何仙姑等,雖在唐朝成道,也沒有著作流傳(乩壇上沙盤中扶出來的詩文、不能算本人著作)。我們可以說,歷代女真,自己肉體在世間,親筆所寫正式丹經,當以此篇為最佔了。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八句。所講的道理,所論的功夫,不限定女子方面,男子亦可通用。現在特把本文依次序分開,短句每字,用白話注解如後。     我為諸君說端的  命蒂從來在真息(第一句第二句)     我,曹文逸自稱。諸君指當時並後世修仙學道的人。端的,即是真正而又的確。命蒂,即是吾人生命最關緊要的地方。凡花葉瓜果,和枝莖相連處,都叫作蒂。此處一斷:花葉就立刻枯稿,瓜果就不能生長。真息與凡息不同。凡息粗,真息細。凡息淺,真息深。凡息快,真息慢。真息是凡息的根源。凡息是真息的發泄。真息可以化為凡息。凡息也可以化為真息。譬如山中石頭縫裡流出的泉水,就是真息。江河中風翻浪湧的長流水,就是凡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  靈鑑涵天容萬物(第三句  第四句)     照體,是回光返照自己性體。長生,即是性體永久存在。空,是說性體本空。但因為這個性體無所不包,真空與妙有同時顯露,所以又說不空。鑑,是鏡子。靈鑑,就是指性體而言。涵天容萬物,就是把天地萬物都包合容納在這個靈鑑之中。第二句,說的是命。第三第四句說的是性。     太極布妙人得一  得一善持謹勿失(第五句  第六句)    《易經》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道德經》上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就是太極布妙的意思。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老子說:道生一。周子就說:無極而太極。老子說:一生二。孔子就說:太極生兩儀。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道就是無極,一就是太極,二就是兩儀,兩儀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道不可說,一不可見。凡可以說可以見的,不是二,便是三。譬如上下、左右、前後、大小、長短、厚薄、多少、、剛柔、吉兇、利害、善惡、是非、虛實、有無、性命、、這些相對的都是二。在這些二的當中那個就是三。有了三以後,就能演變而成千成萬。所以老子說:"三生萬物。"萬物既然是從道中生出來的,我們人類號稱萬物之靈,自然也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離開道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人類。人得一,是說每個人都得著大道全體中極小一部分。但可惜微末得很。倘若我們把這點微末東西再弄失掉,恐怕第二世連人也做不成。漸漸要變成下劣的動物。所以作者勸大眾們,幸而生成一個人身,就應該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護持此道,切勿令他喪失。     宮室虛閒神自居  靈府煎熬枯血液(第七句  第八句)     宮室虛閒,比喻人身沒有惡習和各種不良的嗜好,以及心中沒有妄想和雜念。果能如此,我們的元神自然安安穩穩住在裡面,不至於流離失所,飄盪忘歸。然而世上人們,心中常常被七情六欲攪擾,沒有片刻清涼。情欲一動,陰火跟著就動。陰火一動,周身氣血津液都要受傷。弄得面黃肌瘦,形容枯焦。這個病根,就在於人人心中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說靈府煎熬枯血液。人的意識與思想發源之處,叫作靈府。     一悲一喜一思慮  一縱一勞形蠹弊(第九句  第十句)     凡人當失意的時候,就要悲哀。當得意的時候就要歡喜。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就要思慮。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更不免時時用盡心思,我們平時所經過的境界,十分之九都是失意,很少有得意的時候。幾十年有限光陰,就在憂患中消磨乾淨。身心放鬆是縱。身心緊張是勞。一時放鬆,一時緊張,就是一縱一勞。我們的肉體受不住這許多刺激,自然要變成衰朽不可救藥了。形蠹弊,是說身體裡面腐壞,等於木頭被蟲蛀一樣。     朝傷暮損迷不知  喪亂精神無所據(第十一句第十二句)     早也吃虧。晚也吃虧。自己糊糊塗塗不曉得厲害。精神耗喪而昏亂。若問他們,在世做人怎樣可以做得好,出世修道怎樣可以修得成?他們絲毫沒有把握。     細細消磨漸漸衰  耗竭元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