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的思考》中国粮食经济问题的思考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学生干部“三下乡”挂职实践活动。我和中山医科大学等学校的几位同学一起被安排在韶关市仁化县长江镇参加社会实践,由于粮所正逢夏粮入库,需要人手,我就被分到了长江镇粮所上班。在跟农民群众、粮所同事、还有镇上基层干部、领导、工作人员打交道的日子里,使我对长江镇的山、长江镇的水、长江镇的人以及这里的每件事都感触颇深,同时也使我对中国的国情、乡情有了最感性和较为深入的了解。然而,让我陷入深思的却是一位粮所老同志的一席话,如果谁能很好地解决中国农村粮食生产的出路问题,那么他就是国家的大功臣,他就是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大功臣。这句话道出了我国农村经济以及粮食生产、流通问题的现状和困境。确实,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要腾飞,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要把农村经济搞上去,把占人口七成多的农民收入提高。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才会发展,也只有农村这片市场的打开,才会更大地刺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搞好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根本的出路无疑就是解决好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问题。中国的粮食问题,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个攸关我国“三步”战略步骤能否实现的根本性问题。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已到了突飞猛进的程度,每一项知识结论、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都是传统经济不可触及的。就美国而言,自1993年以来,其经济的增长有45%是电脑、半导体等高新科技行业的发展带来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的大爆炸、高新科技的运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好象向我们预示着传统产业已经落伍,社会的发展只有依赖高新科技产业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还大提农业的重要地位,还大提粮食生产的攸关作用,似乎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实不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过家,农业基础还相当落后,靠天吃饭的落后状况尚未改变,工业竞争力不强,高附加值、高品质和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少。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低,无法在之位。而“新经济”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资本投入、健全的市场体制,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完善的以及现代化的三次产业体系都是我国现阶段所不具备的。再加上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在现阶段必须立足于传统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以解决农村经济和粮食生产问题为首要工作。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对农业和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粮食收购资金和粮食市场管理,推进粮食购销企业自身的改革,保护了广大人民的利益,稳定了粮食生产能力,对促进农村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就我个人在长江粮所一个月的实践里体会到我国农村粮食生产、流通方面仍存在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矛盾。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粮食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的矛盾,二是加快粮食购销企业部门体制改革和企业经济效益连续亏损的矛盾,三是加强市场领导、放开粮价和保护农民根本利益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就农民自身问题而言。首先,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地束缚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目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