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1/1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工程教育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自然都会关注和实践环节相关的改革。比如,有的增加了实践的学时数;有的注重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的注重实践中的创新设计,这些都是很好的尝试。然而不难观察到,教育者关于工程实践环节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就实践而论实践的层面,充其量也只是把实践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欲使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则需要从更深的层次去认识实践。那么,作为工程教育者,对实践究竟应该具备何种意识?下面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或并未充分认识到的、未来工程教育中关于实践的几种新观念。一、学生主体意识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创新教育,很多教师的确也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去想象,让学生去“实践”。是否仅此就说明已经具备了“学生主体意识”呢?未必。其实,这里涉及教育学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教育应该是“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还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有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文不拟详细讨论此问题,但这里提出的“学生主体意识”显然基于此。学生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工程实践教育的全过程。目前,即使对于那些积极推行创新教育的教师而言,通常也只是在学生工程实践的某些环节点上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而非在所有环节点上。比如,在以何种手段达到既定目标这样的环节上,教师尚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但实践的对象甚至目标却往往是由教师代替学生决定的。这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已有自己的研发课题,希望学生利用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为自己的课题做一点预设计的工作,这无可非议。即便是让学生做既定的课题,教师也得引导学生进行某种必要的实践,使学生能从中体会这种选题的意义。笔者曾接触国外某大学机械专业的学生所做的课题。他们不仅自主设计了某个小产品,而且从市场调研及需求分析入手,这些都反映在了他们的课程设计报告里。也就是说,在市场调查和需求分析、实践对象的确定、产品目标、设计等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彰显,其所受到的工程素养的锻炼也是前述常规的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即使某些教师会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往往只体现在部分优秀的学生身上。也就是说,他们能唤醒的“学生主体意识”可能只体现在少数优秀学生身上。其实,挖掘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并非只是优秀学生的事。所以,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师一定会让学生具有主体意识。一位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可能就体现在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唤醒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做到这一点当然并非易事。局限在工程实践环节,教师应该在所有的实践环节点上(如确定实践对象、确定目标、选择实践方法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即便某些学生有困难,教师也要尽可能激发和启发其自身的主体意识。二、实践常态意识一般认为,工科学生的主要实践环节通常是认知实践(课程实验、工艺实****等)、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似乎实践并非工程教育的常态,只是处于学生学****的几个时间节点上。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关注也就表现在这些主要环节点上。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实践的意义,不难理解实践应该成为认识事物的常态。那么,为什么实践不能成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