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大冶茗山乡何以人才辈出.doc

格式:doc   大小:118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冶茗山乡何以人才辈出.doc

上传人:taotao0a 2019/11/18 文件大小:1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冶茗山乡何以人才辈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冶茗山乡何以人才辈出————————————————————————————————作者:————————————————————————————————日期: 大冶茗山乡何以人才辈出我的家乡大冶,凭借江南的天时地利而物产丰富,地下宝藏开采数千年不竭,有千年铜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美誉。在大冶的20多个乡镇中,而茗山乡是唯一没有地下资源的乡镇,也是大冶最贫困的乡镇。但茗山乡却是大冶的人才高地。我曾经在大冶做过调查,发现大冶一中的学生除了市区外,茗山藉的学生最多,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茗山考出的大学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名牌大学)在大冶均居首位。其实,在古代茗山也是出人才的地方。清代名臣,官至户部尚书,授武英殿大学士的余国柱,是茗山乃至大冶、黄石引以为荣的人物,被誉为黄石千古第一相。今天,两颗“新星”又在余国柱的故乡茗山升起,一位是十八届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另一位是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有中国巡航导弹之父之称的刘石泉。历代以来,战争年代大冶虽然有伍修权、余立金等将军级人物,但那都是跟着红军闹革命出来的,真正读书出身的中央级高官显贵在大冶并不多。余国柱无疑是第一人,再就是现在的彭清华和刘石泉,他们都是茗山人。在大冶,为何只有茗山出人才?在大冶说起此话题,大多数人都说是茗山的风水好,这当然是没有根据的主观感觉。早在几年前彭清华、刘石泉分别当选十七届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时,我就与茗山在黄石工作的几倍朋友探讨过此事。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两点:一是长期以来地缘竞争的结果。茗山虽然与大冶其他乡镇一样,同为鱼米之乡,在农耕时代并不贫穷落后,但由于没有其他乡镇的矿产资源优势,进入近现代以后,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乡镇的差距慢慢拉开,以至成为大冶的贫困地区。但茗山的民风极为执傲,不服输是茗山人最显著的特点,没有矿产作资本发家致富,就发奋读书同样可为人上人,历代茗山人都以读书求功名作为资本。二是形势迫使茗山选择了读书这条路,博来的收益颇丰,久而久之,读书就成为茗山民风的又一特点。茗山的学子在外求学极能吃苦耐劳,进入21世纪后,我在大冶一中亲眼所见茗山的学生还有很多靠从家里带咸菜红薯维持一日三餐,而学****极其用功,成绩普遍较好。茗山学子那种求学的执着、勤奋使我非常感动,经常用来教育我的晚辈。为了表达我对茗山学子的崇敬,特收录两篇文章,以示茗山的骄傲。第一篇是中共十七大彭清华、刘石泉分别当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之后,在大冶一个网站上看到的;第二篇是中共十八大彭清华当选中央委员之后,刊登在《东楚晚报》上的,可惜我收藏的文件夹中不知为何没有保存原来的标题。文中照片则是我在网上下载的。中共中央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第一篇:石泉源自大茗山清华又绽铜草花大冶茗山升起两颗政坛“新星”21日,政坛新星彭清华当选为十七大中央委员、青年航天专家刘石泉当选为十七大中央候补委员的消息传到他们的家乡——大冶市茗山乡后,整个山乡沸腾了,乡亲们为家乡涌现两名英才感动骄傲和自豪。23日上午记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来到茗山乡,他们的乡邻、朋友和亲人争相向记者讲述彭清华和刘石泉在家乡的成长经历和为党为国家的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称赞他们是从大茗山流出的清泉,是千古铜都迎阳怒放的铜草花。从乡村干部到政坛新秀上午八时许,记者走近彭家堍村彭家堍自然村,远远就看见村头高高耸立的一棵古槠树。村前是无垠的稻田,黄澄澄的稻穗迎风摇摆,丰收在望,村中一百多幢房屋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后是雄伟的大茗山。这就是十七大中央委员彭清华的老家。古塘小学、江天寿小学、白石祠中小学是几所到今天仍然破旧的农村小学。从1964年起彭清华就在这几所条件极其艰苦的贫困小学接受启蒙教育。当时他的父亲彭春海在矿山区(现陈贵镇)任区委书记,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奶奶柯喜贵就照顾彭清华读书和生活。彭清华当时的小学老师,66岁的彭义周老人说,彭清华读书时好静不好动,好思考不好玩,他的语文成绩特别好,作文比许多中学生都要写得好。虽然他是区委书记的儿子,在同学中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可是他很朴素,从来没有优越感。彭清华在小学一至担任班长和学****委员职务。彭清华另外一个小学老师,62岁的彭方来老人也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彭清华在读五年级,一个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在教室故意将一口痰吐在彭清华身上,彭清华没有生气,冷静的对那位同学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吐痰注意点,别再吐错地方。”当时,彭方来为彭清华的沉着、冷静和宽广的胸怀感到震惊,他当时就认定此学生今后必成大器。彭清华读初中时,家在彭家堍,可学校在陈贵,离家有五公里,但他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床步行,从来没有迟到过。1970年他转入县城大冶一中,那时他和父亲住在陈贵,陈贵距大冶有20多公里,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常常不坐车,步行20多公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