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作者:姚潇第二课构建心理保健的GPS――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学过程〗引言:有一句话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遇到危险,不一定犯险,而遇到危险自己却浑然不知则是最大的危险。有了问题而不知道自己有了问题这倒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一个哲理。一个失去了嗅觉的人进入有毒气体的环境中,是危险的。人体内有一个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管内流着透明无色的体液,称淋巴(液)。淋巴系是静脉系的辅助部分,又是身体重要的防御系统、警报系统。人体受到外来病菌的入侵,淋巴系就要抵抗,并产生淋巴结,向人发出警报,让人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麻烦。我们说癌症的危险性就在于它有很长的让人感觉不到的潜伏期,往往是一旦让人感觉到时,就到了癌症的晚期。这告诉我们,在很多时候,及时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要么是自己自觉到,要么来自于他人的判断。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在于,其一,与判断人生理是否出了问题相比,判断人心理是否出了问题要更难一些。一个人生理出了问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如一个人感冒了,会有种种表现,头痛、脑热、鼻塞、流鼻涕等,一旦有了这些症状,人们就能明确的判定自己病了、感冒了,就会到医院去看医生。而心理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界线往往的模糊,比如心理健康状态与不良状态的区分就比较困难。其二,心性的东西,往往是“当局者迷”,由于缺少明确的预警信号,人们较难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出了问题。其三,人们往往不愿坦然承认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有时是故意掩饰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似乎容易掩盖些,其实不然,往往是欲盖弥彰)构建心理保健的GPS我们怎样判断一个的人心理是否健康呢?虽说发现或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比较难,但人一旦出了心理问题仍然是可以判断的。所谓“言为心声”、“观其行,察其言”,人的言行反映人的心理,我们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能对人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提问:了解一个人的言行现象,是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当然不行,我们需要有一把尺子、一个GPS(定位系统)来定量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这个GPS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活动】现在,让老师停下来,同学们来体悟一下,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通过同学们日常的观察,凭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这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首先要鉴别的。如果这个概念不明确,等于是“瞎子摸鱼”,无法科学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东方与西方的学者、不同的学者从不同方面作了许多论述。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许有一个日常的感性的判断标准。比如,我个人就比较倾向于这样一个标准:情绪-平静,智能-敏锐,行为-适应社会环境,气质-愉快。这里,同学们可以谈一谈自己感性的判断标准。下面,我们谈一谈与心理健康标准相关的几个问题。一、心理健康状态的划分见高中《心理》(教师用书)第9页。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心理健康状态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