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

格式:doc   大小:30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

上传人:sxlw2014 2019/12/7 文件大小:3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山东省临清市第三高级中学黑耀光暴雨,暴雨,还是暴雨,进入2011年6月份一个多月来,全国各地都遭受了强降雨的侵袭,在大连、北京、武汉、杭州、郑州等大城市,暴雨无一例外的造成了严重的内涝以及交通拥堵,人们正常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在空前的强降水考验前,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都没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且也不仅仅发生在这些大城市。从2008年到2010年,全国有351个城市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大概60%多发生过内涝,50厘米以上的内涝占了70%多,积水超过半小时的占到将近80%。城市内涝,其原因很多:如排水设计落后或者是设施老化,政府的许多部门对排水不够重视,以及协调统筹能力低下。但是城市内涝的地理原因也不容忽视。..一﹑热岛效应加剧了城市极端气候。今年的雨水大而且挺集中,这属于天灾那部分,比如北京最集中的雨量是120多毫米/小时,武汉最集中的是193毫米/小时,这个量是个什么概念?地下的排水管网是按照1到3年的雨量来设计的,就是30多到40多毫米/每小时,所以这个下雨量就很大,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城市建大以后,局部的小气候就会发生变化,阳光照射下来,硬化地面的温度相对来说比泥土地、草地小气候的温度要高很多,城里的温度要比郊外高好几度,人是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出来。局部的城市有热岛效应,地面的高温垂直上升,形成冷空气对流,就容易形成降雨。现在的热导效应,实际上就是有一团热气停住了,又不与外面的空气交流。所以,这些水就像一脸盆水突然浇到头上。热岛效应给都市局部气候带来了变化,加剧了城市极端气候。据近年来观测,日本东京每小时50mm以上的降雨量次数不断上升,超过了往年的2倍以上。而在中国范围内,也从1976年~1988年的168次,1989年~1998年的184次,激增至1999年~2008年的231次。入夏以来,我国城市暴雨频发,内涝严重,热岛效应有可能使暴雨常态化,将更加考验城市的防灾管理意识。二、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绿地少。现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一句形象的比喻就像烙大饼,城市发展到哪里,钢筋水泥就铺到哪里。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发展带来的地面“水泥化”“硬质化”。现在城市市区内的水塘、绿地日益减少,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或水泥、沥青路面,地面‘硬质化’了,水根本渗透不到地下,地下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多了。绿地、水体起着重要的“汇水”作用,能够适当缓解城市内涝的问题,但现在这些天然排涝系统的减少,使城市缺少贮存多余雨水的地方。只能汇集到相对低洼的市区,从而出现城区的积涝。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逢雨季或有大雨时,不同程度的“水浸街”现象时有发生。三、我们的城市规划缺乏远见,太不尊重和没有考虑到大城市布局和原来自然地理格局间的协调,从而导致了大城市病的出现,来大雨成水灾,下大雪成雪灾。以6月23日北京暴雨后的积水状况为案例,北京的总体地势是北高南低,此次暴雨正好也集中在西南部地势偏低的地区。比如积水严重的莲花桥,这里本来就是原来的河网,是相对地势低洼地段,在这样的地势情况下还又向下挖了一个下沉式的桥,使此地成为逢雨必涝的场所之一。同理,去年北京的大雪,许多车辆都因为太陡而爬不上上拉式的西直门桥,造成大堵车。在南方少雪的地方,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