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感悟语言的魅力《芦花荡》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比较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方法。韩雪屏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已经将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比较法精辟地浓缩为:增、删、移、换四个字。而正是通过比较和揣摩,学生才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上的“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增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在文中有这样一处描写老头子肖像的句子:“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得像老了的鱼鹰。”为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老头子这一人物特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将原句与老师改写的句子“老头子干瘦得像枯枝”来比较哪句更好,好在哪里?这样给学生一个比较的模本,通过比较,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矛盾,同是两个比喻写老头,“枯枝”形似,但无神;“老鱼鹰”更让我们联想到其“干练敏锐”的一面。这样,学生就不仅能把握其“瘦”的一面,更能感受其老当益壮的精神,这样人物形象就丰满起来了。。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如在老头子痛歼十几个鬼子一节中,有这样一处描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看似仅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