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论文.doc.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论文.doc.doc

上传人:1541767549 2014/3/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论文.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等排列的体系,这是大多数儿童心理学著作采取的体系;有按心理过程排列的体系,如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注意发展、语言发展等;也有将上述两种排列混合编制的体系。
对于西方国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后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如科梅纽斯、福禄贝尔、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他们提出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新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但是真正的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赖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每天进行系统观察,并出版了《儿童心理》这部书。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就是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对于儿童的教育问题的探究:
人们常说:“不打不***,黄荆棍下出好人。”父母在体罚孩子时,总认为自己是在纠正孩子与社会不相容的错误行为,希望能将他们重新引到正道上来。但是,父母看到的只是短期的效果,即体罚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父母们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自食苦果的行为。
儿童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1~3岁时经常遭受过体罚的孩子,易变得虚伪,冷酷,多事,擅长说谎,有暴力倾向;这些行为会在体罚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开始产生。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摩雷·史特劳斯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了807位母亲,发现约44%的母亲都打过孩子,体罚孩子的频率为每周平均两次;其中,24%的母亲每周打1次,14%为2次,10%为3次。由于日常语言中不使用“体罚”一词,“打屁股”就不仅指打屁股了,它还包括打手掌心、拧胳膊、揪耳朵等等,都是体罚的代名词。为什么要打孩子?父母们强调,打屁股可达到纠正或控制孩子行为的目的,“纠正”是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只要“体罚”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体罚造成的孩子的逆反行为,会在两年以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通常有六种情况:孩子会偶尔或经常偷盗或撒谎;对他人态度粗暴或缺乏同情心;做了错事后缺乏自信心;经常有破坏性或暴力性行为,不服从学校的规定;与教师不能相处融洽等。研究人员用曲线图来记录两个值,即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值和子女受体罚后的暴力值。儿科医生们发现,两年以后,这两个值变得越来越接近,即体罚值越大,暴力值也越大。他们将之称为“剂量关系”或“作用关系”。研究人员建议,减少甚至消除体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社会的暴力程度。当然,许多在童年时遭受过体罚的人,在长大后并没有变成虐待儿童的人,或变成消沉郁闷的人。这就像是人会得病一样,在适当的
“治疗”或环境因素下,患病者会逃脱病魔的威胁。
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尊重儿童独立人格问题:
如果我们对某些家长说, 您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待,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 我自己的孩子,疼不够,爱不够,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能不把他当人看待?难道我会把他当做小狗、小猫?恕我直言,当某些家长对孩子宠爱得无以复加的时候,孩子往往失去了人的尊严;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家长恨铁铁不成钢、滥施惩罚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失去了人的尊严……题目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意思?是指独立的人格,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