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年%月至$月,湖北秭归县委宣传部与《三峡日报》联合开展全国寻访屈原后裔活动,建立%人的专门寻访组,历时月余,行程万里,在重庆、四川、陕西、湖南、江苏、山西、安徽、河南、湖北、北京等省市屈氏聚居的乡村寻访,并在苏州大学、湖南省社科院等地图书馆及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屈氏谱牒等资料,共搜寻屈氏族谱&""余卷,翻阅地方志书’"多册。在寻访及查阅过程中,利用走访座谈、田野调查等形式,访问近千人,实地调查#’处屈氏聚居村落,拍摄并收集大量资料,查找屈原后裔线索,对屈氏源流有了基本了解。作为屈原故乡的秭归,举行寻访屈原后裔活动,旨在查寻国内屈原后裔的世系分布、源流等情况。这项活动堪称中国屈学史之最,不仅是首创,而且大规模、大范围的考察亦史无前例。先秦古籍对屈原生地、妻室子女均无记载,通过此次寻访,不仅颇有收获,且有意外发现。要考察屈原后裔,首先要弄清屈地所在。我们通过这次“寻访屈原后裔”所查寻的屈氏谱牒、文物古迹、方志文献来看,认为屈地在秭归,且归州即今秭归是屈姓发源地,无可置疑。一是有古籍文献可证。“屈”地在何处?清朝以前各代少有论证,今人有所述及。张海彤、金连昌《百家姓探源》:“屈氏,是因封地而得姓。春秋时期,楚武王之子瑕,为莫敖(楚官名,仅次于令尹,他食采于屈,即今湖北秭归县东,故称屈瑕。”(&赵嘉树、舒雁《千家姓查源・字贴》说:“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姓氏。历史上的屈在今湖北秭归县东一带。”(#由此可见,“屈”地秭归境内。屈氏始祖为屈瑕,为楚武王熊通(一作达之子。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注》:“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建、屈到、三闾大夫屈平字原、屈正,并其后也。”屈氏由食邑之“屈”而生于中国姓氏之中。二是有屈氏宗谱为证。所查寻的屈氏宗谱之序言,多记载有“始祖屈原”、“始祖(屈原”、“今之归州为本族”,又多录有《史记・屈原列传》。据雍正甲寅年《衡阳屈氏邵阳雍正谱序》记载:“本楚芈姓,为灵均公苗裔,先时居归州,家湘阴,徙衡阳不一其处。”如湖北麻城东黄市一带屈氏家族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年修撰的《屈氏宗谱》、江苏及浙江境内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年修撰的《荆桥临海郡屈氏宗谱》及道光十三年(&,+!年修撰的《临海屈氏世谱》、湖南衡阳一带于嘉庆十四年(&,&"年修撰的《衡阳屈氏宗谱》、四川泸县一带于道光己亥(&,+$年修撰的《沪北屈氏宗谱》等等。北京国图、苏州大学及常熟市图书馆收藏的三套临海屈氏世谱也表明,临海屈氏为三闾大夫屈原之后,“武王庶子瑕食邑于屈号屈侯,始以邑为氏。”“伯庸生平是为三闾大夫……则屈氏谱系又断自三闾大夫。”清楚表明屈姓以邑为姓,谱系从屈原开始,临海屈氏都是屈原后裔。这些屈氏谱牒不仅称屈原为其始祖,且以秭归(旧时称归州为其发源之地。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屈家清收藏的族谱谱序是乾隆#*年屈氏&,代孙屈必伸所写,记载的是自元代泰定元年(公元&+&$年的一世祖屈龙朝从归州青滩南岸搬迁到三斗坪一带后,繁衍生息的情况,族谱列屈龙朝为一世祖,距今已%""年历史了。三是有近代方志可证。清代湖南《同治龙阳县志・人物》记载:“屈平,字原。……平,实归州人。”&$$&年出版的陕西《山阳县志・人口》记载:“屈氏,三闾大夫屈原后裔,原籍楚国。汉高祖九年‘徙贵族昭、屈、景,田氏(于关中’,汉末,一支由关中迁来。”(+该志还记载:&$,*年全县有屈姓!’!人。#"",年出版的《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屈氏》记载:“屈氏原与楚同姓,为熊氏后裔。楚国称王,建都于郢,生子瑕,居屈地为客卿,因以屈为氏。麻城屈氏发祥源自归州,由归州迁往江西,明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郑之问(&$’!—,男,湖北秭归人,秭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屈原研究会会长、中国屈原学会理事。谭家斌(&$’*—,男,湖北秭归人,供职于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文物局,中国屈原学会会员,有《屈学问题综论》等论著。屈原后裔探考郑之问谭家斌(秭归县委宣传部、屈原纪念馆,湖北秭归!!+’""摘要:古今学者对屈原后裔少有研究,几于空白。湖北秭归进行的全国寻访屈原后裔活动,从全国屈氏聚居处走访、考察、查阅屈氏谱牒及地方志书,发现了屈原有子有妻并有名氏的大量资料。关键词:屈原;后裔;封地;探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国・包头职大学报#"&"年第&期!"须女须女须女须女须女须女须女朝初年……由江西迁至湖广,由湘阳府枣强县迁麻城宋埠,……再迁麻城东黄市屈家冲。”#!$既点明屈氏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