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20/1/10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感想“自强、育人、教书”,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支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境界与享受,是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境界是“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否则,便是一种痛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有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绝不是简单地抒情,而是因为他们经过陶冶,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在泰山,有一位根雕老人。当问及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有活干,有饭吃”,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境界。南宗六祖慧能和北宗六祖神秀在五祖面前有一段偈语,北宗六祖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南宗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南宗六祖悟到了佛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误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仕途生活对陶渊明是一种痛苦,而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倒成了一种享受。从事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有一位书法家曾说过:“用刀割开我的血管,流出的并不是鲜血,而是墨”,可以想象他对书法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化作水声听”,这是启功先生的境界,“学****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