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与《老子》一、老子其人老子其人,说法不一,相传是《老子》(《道德经》)的作者。比较流行的是《史记》的说法,见教材。二、《老子》其书(一)《老子》的名称《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汉代以前称《老子》。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老子》被人们尊称为《道德经》。唐代以后,这一名称被官方正式确认下来。(二)《老子》的传世情况《老子》自古流传下来的版本,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三国魏人王弼《老子注》为代表的本子,主要在学者中流行;一是以《老子(河上公)章句》(西汉河上公著)为代表的本子,主要流行于道教界及民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先后出土了两种本子:一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学界称之为“帛书本”;一是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楚简本《老子》,学界称之为“楚简本”。因“帛书本”及“楚简本”成书时间早,保存了古貌,对研究《老子》及老学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老子》的通行版本及注本《老子》的通行版本主要有:明《正统道藏》本、王弼《老子注》本、1958年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等。《老子》自成书以来,注家辈出,收入《道藏》的注本即有五十余种。目前比较可靠的古注本仍然是王弼《老子注》。近现代注本不胜枚举,主要有: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严灵峰《老子达解》,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许杭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增订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出版社2007年版),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尹振环《楚简老子辩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版),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四)《老子》的主要观点及价值《老子》是道家和道教的主要经典,提出了“道”的观念,来说明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没有具体事物的形象,但也不是虚无的东西;“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上天的祖先;“道”生长万物是没有意志的,但天地万物都效法道;“道”自然而然地变化,但相反相成,有规律可循。这种观点,影响深远。总之,《老子》建立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举凡宇宙起源与生成、物质运动与转化、国家与社会治理、人生修养与归宿,以及思想方法论等,无所不包。《老子》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料书。书中对周代的社会状况、阶级矛盾、政治危机等都有所披露。译文第二章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显露出丑来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就显露出邪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困难和容易互相转化、相反相成;长短相对,有了长才显出短;高和低相互依靠,相互离不开对方;单音与和声和谐共存;没有先就没有后,没有后也没有先。(课文注释将“前后相随”视为对前面的总结,也可不这样理解,视为和前面相同的句式)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行无为而治之政事(圣人指道德与智能绝顶高超的人。老子最基本的政治思想就是无为,但“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主要是指君主不能为所欲为,包揽一切,而应该让臣民放手发挥积极性,最终达到国家、君主“无为而无不为”),施行不用言辞的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