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杨诗友老师《出师表》一课的课例评析兼善中学蔡家校区徐仁文   《出师表》是一篇比较长的、也比较重要的一篇文言文,课本节选部分约八百字。如果按照一般的文言课文来教学,毋庸置疑,这是行不通的。 文言课文的重难点是疏通并积累文言词汇、说出句子大意、会读会背会默写、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知识迁移链接课外形成能力。篇幅较短的文言课文的常规教学流程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生字词——熟读课文——翻译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作者情感——归纳写作特点——训练巩固——拓展迁移。其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也可以放在“品味作者情感”之前或之中。篇幅较短、内容简单的文言课文,一课时内完全可以完成以上流程,但《出师表》不行,——下面来具体分析杨老师的《出师表》。 杨老师的教学流程是:用《三国演义》开篇词导课——出示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文体;2、掌握字的读音、词的含义;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诸葛亮、文体“表”并补充“刘备托孤、关于刘禅”的资料——学生认读字词——分组分段齐读课文——学生逐段翻译并概括段意——老师课堂小结。 杨老师做的很完满,面面俱到,无一疏漏。但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掌握效果来看,问题就出来了。 用《三国演义》开篇词导课无可厚非,但想着法让学生读开篇词并且是繁体字的开篇词,就失去导课的意义了。导课要简短有力,或激发兴趣,或开门见山。杨老师导课用了4分钟。了解作者和背景用了11分钟;学生认读字词不到两分钟;读课文12分钟;翻译课文15分钟;小结1分钟。由于初中生的文言词汇积累尚少,所以首先要掌握字词音形义,再熟读课文,最后翻译课文。从时间分配上,课堂环节安排较合理。但是,导课、了解作者背景花时太多,认读字词花时太少。况且读字词只认读一遍,没有写,本课的生字词有很多;读课文只读一遍,还是分组分段,没有一个同学完整地读完一篇;翻译课文也是一生一段一遍,翻译前没有自主时间。总结一下杨老师这节课的特点:导课慢,三个“一”【认读一遍字词、分组分段读一遍课文、翻译一遍课文】,说了就做【学生没有思考余地】,学生没有活动,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小组合作。——这也不能完全是杨老师的责任,怨课文太长。不过,长篇课文这样上只能意味着失败。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目标达成了吗?学生学会了吗?学生学会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