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pdf.pdf

格式:pdf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pdf.pdf

上传人:ying_xiong01 2016/2/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29卷第3期2(X刀年6月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ofyichun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29,(X)7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李加平(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20)摘要:在德谨克利特与伊壁鸿香的比较研究中,马克思通过偶然性、原子偏针、时间、质等关健字眼的重新解读,初步构建了以意识为主导的感性世界,并形成了其哲学由以出发的基点,为人的自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境遇。关键词:自由;偶然性;偏料;时间;质中图分类号:BO一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一380X(2007)03一0020一03自由得以实现必然伴随着一个其得以滋生的“境域”的涌现。显然,在德漠克利特的永恒的、僵死的物理世界是没有自由可言的。一切的实体世界中也不存在自由,包括自然实体、精神实体,这就涉及到对传统哲学本体变革的问题。在《德漠克利特和伊壁鸿鲁物理学的差异)(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已经初步建构起作为本体的“感性世界”—感性现象之于德漠克利特,只是主观假象,但对于伊壁鸿鲁,却是客观现象:在德漠克利特看来,“真实的原则是原子和虚空,其余的一切都是意见、假象”。川相反,伊壁鸿鲁认为:“一切感观都是真实的报道者”,【’]“没有什么能够驳倒感性知觉”。川这样,传统的脱离人的本体在马克思那里遭到摒弃,代之以个人自由意识的介人,以观念为主导的一个知、情、意的世界。在为其博士论文而作的相关笔记中,马克思写道:“最早的哲人只是容器,只是皮蒂娅们,实体通过他们的口说出一般的、简单的戒律”;[小‘活生生的力量尚未涉及到”,【’〕所谓“活生生’,的力量,即是指意识、观念。当时的马克思还是一个典型的黑格尔主义者,对观念、意识的论述还带有浓厚的黑格尔式的印记,他认为,编撰哲学史,“不是要把哲学家的个性,即使是他的精神上的个性,理解为好像是他的体系的焦点和形象,更不是罗列心理上的琐屑小事和卖弄聪明”,川哲学史“应该找出每个体系的规定的动因和贯穿整个体系的真正的精华??哲学史应该把那种像田鼠一样不声不响地前进的真正哲学认识同那种滔滔不绝的、公开的、具有多种形式的现象学的主体意识区别开来。这种主体意识,是那些论述的容器和动力。”川这里,马克思一方面认为只有哲学意识才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而普通意识只是屈从于对神的迷信和外在命因;另一方面,哲人只不过是作为历史主体的“哲学意识”实现自己的工具。所以,伊壁鸿鲁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在马克思看来,正在于他确立了“自我意识”的解释原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由实体向意识的转变,以意识“点亮”实体,从新确立了哲学由以出发的基点,那么,这种以意识为主导的“感性世界”是如何得以建构的呢?一、偶然性偶然性,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有几种解释。其一,从认识的层面看,偶然始源于偶性,是事物的属性之一,相对于反映事物本质的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其二,是在本体的层面上,将偶然性看成感性的生活世界,是人的自由的存在方式,而必然性是对受因果链条支配的物理的、自然世界的反映。马克思对偶然性的论述正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加以发挥的。马克思认为,德漠克利特用经验的眼光观察世界,“他不满足于哲学,便投人实证知识的怀抱”,川“我发现一个新的因果联系比获得波斯国王的王位还要高兴”,川故‘。人们给自己虚构出偶然这个幻影—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