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数据中心与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数据中心是集成化的IT应用环境,而且随着业务的整合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数据中心变得愈加庞大和复杂,业务数据也变得愈加关键。任何断电、系统故障和人为操作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关键数据的丢失,继而造成企业业务的停滞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应对数据大集中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为了应对各种自然灾难(火灾、水灾、地震等)和人为灾难(误操作、病毒等)对企业数据中心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带来的冲击,近年来,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一般也称为“灾备”)建设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是指将信息系统从灾难造成的故障或瘫痪状态恢复到可正常运行状态,并将其支持的业务功能从灾难造成的不正常状态恢复到可接受状态而设计的活动和流程。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称为灾难备份。正常情况下,对生产系统运行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关键业务功能运作的场所被称为生产中心。在灾难发生时接替生产系统运行进行数据处理和支持关键业务功能运作的场所被称为灾难备份中心(简称“灾备中心”),它包括备用的数据处理中心、备用的工作环境、备用的生活设施和技术支持及运行管理人员。生产中心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对象,而灾备中心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基础,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是数据中心的不同形态,而数据中心则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的载体。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其信息系统运作的行业和企业而言,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人们采用了从技术、管理直至备份等诸方面的措施。其中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最重要的基础。从国际行业经验来看,大部分引发信息系统灾难的事件完全能够经过加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来消除、或者减轻其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业务连续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和企业来说,选择高可用性数据中心作为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是抵御灾难风险,保障业务持续运行的前提和根本。 数据中心的灾难恢复策略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前在政府、金融、电信、交通、能源、公共服务业以及大型制造、零售业等对信息化依存程度高的行业应用极其广泛。在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发生以后,“灾难恢复”更是成为全球性的信息化课题,即在政府或企业的数据中心遭遇自然灾难或人为侵害时,启用同城或异地建立的备份数据中心提供不间断的数据信息服务,从而保证政府或企业的业务连续性。根据战略与业务需求的不同,灾难恢复基础设施可采用同城或异地两种布局方式。同城方式是指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处于同一地理区域,面临同一区域性灾难风险,一般距离在20~100km以内。异地方式是指生产中心与灾备中心处于不同地理区域,一般不会同时面临同一区域性灾难风险,一般距离在数百公里以上。在同城方式下,用于数据保护及应用访问的网络使用费用相对较低,用户灾难恢复响应及业务恢复速度较快,但抵御灾难的能力有局限性。异地方式下,对区域性灾难的防范能力较强,但用于数据保护及应用访问的网络使用费用较高,用户灾难恢复响应及业务恢复速度相对较慢。数据中心的灾难恢复解决方案取决于对生产中心及业务的风险分析和业务影响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灾难恢复目标,特别是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进而选择同城、异地或同城加异地的灾难恢复策略。 灾备中心对数据中心的特殊要求灾备中心是以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