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部编七下《驿路梨花》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部编七下《驿路梨花》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0/3/13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部编七下《驿路梨花》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科书分析:《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文章经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她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她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对学****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可是分析本文记叙的巧妙构思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因此我强调课前预****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雷锋精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主动帮助她人的意识,缺少关心她人的举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当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之处,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教学目标:,粗知故事梗概。,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示效果。,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示效果。、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教学难点:“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的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教学准备:。:彭荆风,出生于1929年,当代作家。她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作者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作者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作者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她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热情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洁白的梨花开遍大地。,提出质疑。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一)预****检查,正字音。:在学****课文之前,我们先复****一下预****中要求识记的字词,齐读。PPT出示字音:撵(niǎn)驿路(yì)陡峭(dǒu)竹篾(miè)简陋(lòu)修葺(qì)恍惚(huǎnghū)麂(jǐ):正字音,齐读。:强调易错字音。(二)图片导入,切入主题。导语: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PPT显示):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1)学生浏览图片,回忆诗句。(2)预设: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