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出版说明
《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不可抗拒的诱惑!
在浩浩荡荡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中国
的文学大师。这些文学大师在诗、词、小说、戏曲的创作中,为祖国的文学
宝藏增添了许多咏吟千古的绝唱——名著、名篇。许多作品被广泛介绍到世
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也使得世界人民得以一窥东方文学瑰宝的
真面目,享受东方文明的沐浴。
为配合《世界文学大师与世界文学名著》的出版发行,应广大读者的强
烈要求,我们组织了国内目前有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评论家、研究员编
写了这套《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精选了中国文学名著中的
本精华,然后进行白话改写和缩写,并详介作者生卒年月和生平,文学名著
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在文墨学林中的地位,一举三得,三位一体,使人
们在了解了大师之后,欣赏到大师的名著,并能在赏析部分中系统地把握名
著的精髓,增加阅读的情趣。
由于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多生活在封建社会,且长期以来倍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加之历史的、环境的局限,使得大师们的名著有较大差异,思想
性、艺术性不强的作品充斥在文学名著中,给我们甄选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经编委们再三审定,才选中了这本名著。即使是这样慎选的名著,我们充
分考虑读者对象后,在缩写过程中还是删掉了个别不妥之处,如笑笑生的《金
瓶梅》,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等,把一些损害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某些
章节剔除,但仍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而绝无受害嫌疑。
我们的宗旨只有一条:忠于艺术,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尽量完美。我们的
原则也只有一条;不以编者好恶选择大师及大师的名著。
赏析方面的著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偏颇和缺点在所难免。加
之今日之学者,大多采用当今文学评论界最新观点和方法,争议和不成熟也
是存在的,望读者匡正、赐教。
在编写此书过程中,得到了国内文学艺术界、文学评论界、出版界、在
京各大院校师长们的指导,并参照了一些师长们的著述和观点,在此深表敬
意和谢忱。
编者
于北京
李汝珍
李汝珍
李汝珍,字松石,大约生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卒于道光十年
(),享年六十多岁。原籍是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家无恒产,是
个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弟兄三人,兄名汝璜,字佛云,监生;弟名汝琮,字
宗宝。
李汝珍自幼就非常聪颖,喜欢读书,什么书都涉猎,唯独不喜欢八股文
章,讨厌科举。胡适《镜花缘引论》里说“他大概是一个秀才”。这是推测
之词。尤信雄《镜花缘考证》说“他在科举功名上非常不得意,只是一个穷
秀才,而老于诸生”。认定他中过秀才,其实并无根据。
乾隆四十七年()秋,李汝珍哥哥李汝璜从大兴移家到海州板浦。
海州在江苏东北部,又叫东海,板浦是海州城东南的一个镇。李汝珍随家到
了板浦。第二年,李汝璜担任板浦场盐司大使,——这是佐杂之类小官。李
汝璜任此职务直到喜庆四年( ),长达十六年之久。喜庆六年(),
他调任淮南草埝场大使,前后住在板浦共二十年。李汝珍一直和哥哥在板浦
住在一起。
在此期间。著名的声韵学家凌廷堪,应李汝璜聘请,教家中子弟。李汝
珍成了凌廷堪的受业弟子,他曾说“受益极多”。李汝珍前妻死后,续娶的
是板浦许氏。许氏本家弟弟许乔林、许桂林和李汝珍过从甚密,既是亲戚又
是研究学问的好友。李汝珍在他的《李氏音鉴》中说:“月南(许桂林字)
为珍内弟,撰《说音》一编;珍于南音之辨,得月南之益多矣!”
嘉庆六年,不知由谁举荐,李汝珍到河南东部某县做负责治水的县丞。
当时正是川、陕、楚、豫四省白莲教起义的时期,也是黄河在邵家坝决口之
际,这对李汝珍不能没有影响。在《镜花缘》中唐敖谈女儿国治河等描写,
就反映了李汝珍在河南的见闻和治河经验。
嘉庆九年,李汝珍从河南回到海州,后来又到淮南草埝。嘉庆十年,他
的《李氏音鉴》基本成书。友人石文煃在《音鉴序》中说:“今松石行将官
中州矣。”说他将要再度去河南做官,究竟他去了没去,研究者说法不一,
至于做什么官更无可查考。嘉庆十年以后,他仍可能客居在淮南淮北一带。
嘉庆十九年(),李汝珍住在海州,此后直到道光十年老死异乡这
十六年间,他的行踪便无人知晓了。
李汝珍的晚年相当贫困,孙吉昌在他的《镜花缘》卷首题词里说他“形
骸将就衰。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驱饥。可怜十数载,笔砚空相随。⋯⋯穷悉
始著书,其志良足悲。”
李汝珍是个爽直坦荡的人,并且善饮。石文煃在《音鉴序》中说他“忨
爽遇物,肝胆照人,⋯⋯花间月下,对酒征歌,兴至则一饮百觥,挥霍如志。”
有这样性格和嗜好的人,当小官很容易触怒上司,所以许乔林在《送李松石
县丞汝珍之官河南》一诗中曾告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