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出版说明
《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不可抗拒的诱惑!
在浩浩荡荡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中国
的文学大师。这些文学大师在诗、词、小说、戏曲的创作中,为祖国的文学
宝藏增添了许多咏吟千古的绝唱——名著、名篇。许多作品被广泛介绍到世
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也使得世界人民得以一窥东方文学瑰宝的
真面目,享受东方文明的沐浴。
为配合《世界文学大师与世界文学名著》的出版发行,应广大读者的强
烈要求,我们组织了国内目前有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评论家、研究员编
写了这套《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精选了中国文学名著中的
本精华,然后进行白话改写和缩写,并详介作者生卒年月和生平,文学名著
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在文墨学林中的地位,一举三得,三位一体,使人
们在了解了大师之后,欣赏到大师的名著,并能在赏析部分中系统地把握名
著的精髓,增加阅读的情趣。
由于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多生活在封建社会,且长期以来倍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加之历史的、环境的局限,使得大师们的名著有较大差异,思想
性、艺术性不强的作品充斥在文学名著中,给我们甄选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经编委们再三审定,才选中了这本名著。即使是这样慎选的名著,我们充
分考虑读者对象后,在缩写过程中还是删掉了个别不妥之处,如笑笑生的《金
瓶梅》,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等,把一些损害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某些
章节剔除,但仍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而绝无受害嫌疑。
我们的宗旨只有一条:忠于艺术,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尽量完美。我们的
原则也只有一条:不以编者好恶选择大师及大师的名著。
赏析方面的著述,是仁者见广,智者见智,有偏颇和缺点在所难免。加
之今日之学者,大多采用当今文学评论界最新观点和方法,争议和不成熟也
是存在的,望读者匡正、赐教。
在编写此书过程中,得到了国内文学艺术界、文学评论界、出版界、在
京各大院校师长们的指导,并参照了一些师长们的著述和观点,在此深表敬
意和谢忱。
编者
于北京
大师与名著
凌濛初
凌濛初
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亦名凌波,一字波厈,别号
即空观主人。祖先世代为官。祖父凌约言,是嘉靖十九年()进士,任
南京执掌法律、刑狱的副官——刑部员外郎,曾为明代封建统治集团效力多
年。父亲凌迪知,字稚哲,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先是在朝廷掌管各
项工程、工匠、屯田、永利、交通等政令的“工部”中担任营膳司主事。这
一官职的地位不高,但由于他的勤勉工作,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擢升为定
州府和常州府的“同知”,辅佐知府治理两州的军政要务。后来,又被朝廷
调为大名府担任“通判”的要职,并赴开州全面主持政务。
然而,自凌濛初来到人世,这个昔日的封建贵族之家已逐步走向衰落。
凌濛初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大哥湛初和二哥润初甚至来不及看上他一眼
就先后亡故,家境十分凄凉。据郑龙采撰写的墓志铭可知:凌濛初十二岁入
学,直到十八岁那年才在当地获得一个小小的廪膳生的资格。这和他的先辈
所取得的显赫声名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屋漏偏遭连夜雨”,就在凌濛初准备展翅飞腾之时,他又遭到新的打
击:父亲不幸死去。这一来,全家的生活虽然还勉强过得下去,但大体上已
只能维持衣食的温饱而已。这个曾是当地的豪族之家从此一蹶不振。这一切
似乎都是命运的安排。三年服满,凌濛初才从家庭的变故中抬起头来,他做
的第一件事就是上书给国子祭酒刘氏。刘氏非常佩服凌濛初的杰出才华,把
他写的文章推荐给耿定力。耿定力是明代奢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耿定向的弟
弟,当时担任的官职是“司马”。这是辅佐知府执政的重要官员,在社会上
较有名望。他青睐于凌濛初的一手精湛的时文,多次向人赞赏说:“这是我
的同事的儿子,哥哥耿定向曾夸他为‘天下士’,难道你不知道吗?”此语
一出,凌濛初的声名大震。
凌濛初果然不负众望,开始崭露头角。同年,他与好友冯梦祯同游吴地。
在太湖之中的船上,两人携带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禅喜集》,切磋研
讨,愈读兴致愈高,在书上写下了许多评语。这可算是凌濛初从事文学生涯
的开始。他的杰出才华也在这些评语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露。此书后来和他评
点的《山谷禅喜集》一起于天启七年()刊行。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施
展才能的天地,不久,凌濛初和母亲一起来到南京,在珍珠桥居住。
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之一,人杰地灵,比起湖州来,更能谛听到时
代的足音。万历三十三年(),他三十六岁时,母亲又离世而去。十月,
凌濛初扶柩南归。谁知物是人非,这次故里之行带给凌濛初的是新的痛苦:
家族中因仇妒而产生矛盾纷争。他不愿意卷入这类漩涡,匆匆安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