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文档名称:

【课外读物类】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5).pdf

格式:pdf   页数:8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外读物类】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5).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读物类】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5).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出版说明
《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不可抗拒的诱惑!
在浩浩荡荡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中国
的文学大师。这些文学大师在诗、词、小说、戏曲的创作中,为祖国的文学
宝藏增添了许多咏吟千古的绝唱——名著、名篇。许多作品被广泛介绍到世
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也使得世界人民得以一窥东方文学瑰宝的
真面目,享受东方文明的沐浴。
为配合《世界文学大师与世界文学名著》的出版发行,应广大读者的强
烈要求,我们组织了国内目前有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评论家、研究员编
写了这套《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精选了中国文学名著中的
本精华,然后进行白话改写和缩写,并详介作者生卒年月和生平,文学名著
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在文墨学林中的地位,一举三得,三位一体,使人
们在了解了大师之后,欣赏到大师的名著,并能在赏析部分中系统地把握名
著的精髓,增加阅读的情趣。
由于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多生活在封建社会,且长期以来倍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加之历史的、环境的局限,使得大师们的名著有较大差异,思想
性、艺术性不强的作品充斥在文学名著中,给我们甄选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经编委们再三审定,才选中了这本名著。即使是这样慎选的名著,我们充
分考虑读者对象后,在缩写过程中还是删掉了个别不妥之处,如笑笑生的《金
瓶梅》,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等,把一些损害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某些
章节剔除,但仍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而绝无受害嫌疑。
我们的宗旨只有一条:忠于艺术,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尽量完美。我们的
原则也只有一条:不以编者好恶选择大师及大师的名著。
赏析方面的著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偏颇和缺点在所难免。加
之今日之学者,大多采用当今文学评论界最新观点和方法,争议和不成熟也
是存在的,望读者匡正、赐教。
在编写此书过程中,得到了国内文学艺术界、文学评论界、出版界、在
京各大院校师长们的指导,并参照了一些师长们的著述和观点,在此深表敬
意和谢忱。
编者
于北京
大师与名著
· 吴敬梓
吴敬梓(—),字敏轩,号文木,安徽全椒人。青年时代性情
豪迈,年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家庭生活逐渐下降,到他岁时,已经
很贫困了。据说他在严冬季节常约朋友用绕城步行的方法来取暧。安徽巡抚
本来想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他不愿意去做官,所以推说有病。没有去。
晚年生活更加困难,甚至到了“囊无一钱守,腹作于雷鸣”的地步。最后死
在扬州。吴敬梓能写诗作文,尤其擅长写小说,是清朝著名小说家。他的主
要著作是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部书共有五十五回, 万字。小说里的
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作原型,但为了避免受到迫害,作者故意把故事的
背景移至明朝中叶,而实际所写的却是十八世纪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
会。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表达了他反对科举制度、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
思想。他把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伪善及其仆从们的卑躬屈
膝的丑态,集中地在《儒林外史》中表现出来。对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
系以及社会风尚做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儒林外史》的主要成就是描述了
封建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其中有利禄熏心的学子;有不学无术、趋
炎附势的名流;有敲骨吸髓、贪婪成性的达官猾吏;有蛮横狡诈、鱼肉乡里
的土豪;有道德堕落、招摇过市的骗子。《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文学
的杰作,书中虽不曾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提出怀疑,但它所表现出来的客观
意义,远远超出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儒林外史》的语言通俗、准确、生动、
洗练,富于形象性,表现能力很强。《儒林外史》的结构独具特点,书中没
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这一回里的主要人物,
到了下一回就退居次要地位了。一回或几回自成一环,环环相扣,情节互相
转移。这样的结构,具有短篇与长篇的特长,成为一种独创的文学形式。
吴敬梓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生活在全椒吴氏由盛
而衰的转折时期。而且,他个人的命运也坎坷多舛,少年丧母,青年丧父,
中年丧妻,人生的不幸不断向他袭来。
吴敬梓十三岁时,母亲金氏就已过世,在《赠真州僧宏明》诗中他追忆
道:“昔余十三龄,丧母失所恃。”这一年是康熙五十二年()。自幼
失去母爱,对他的心灵损伤极大。从此,他再也“不随群儿作嬉戏”,而是
“屏居一室如僧庵”,沉浸到诗词歌赋中去,“从兹便堕绮语障,吐丝自缚
真如蚕”(金榘《为敏轩三十初度作》,《泰然斋诗集》卷二)。因此自幼
就培养了对文学的爱好,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母死以后隔了五年,也就是
康熙五十七年()吴敬梓十八岁时,他的生父吴雯延病故。吴雯延早年
曾到过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