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文档名称:

【课外读物类】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6).pdf

格式:pdf   页数:8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课外读物类】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6).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读物类】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6).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出版说明
《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不可抗拒的诱惑!
在浩浩荡荡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的灿烂文化造就了一大批中国
的文学大师。这些文学大师在诗、词、小说、戏曲的创作中,为祖国的文学
宝藏增添了许多咏吟千古的绝唱——名著、名篇。许多作品被广泛介绍到世
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也使得世界人民得以一窥东方文学瑰宝的
真面目,享受东方文明的沐浴。
为配合《世界文学大师与世界文学名著》的出版发行,应广大读者的强
烈要求,我们组织了国内目前有影响的一批中青年作家、评论家、研究员编
写了这套《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精选了中国文学名著中的
本精华,然后进行白话改写和缩写,并详介作者生卒年月和生平,文学名著
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在文墨学林中的地位,一举三得,三位一体,使人
们在了解了大师之后,欣赏到大师的名著,并能在赏析部分中系统地把握名
著的精髓,增加阅读的情趣。
由于中国的文学大师们多生活在封建社会,且长期以来倍受中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加之历史的、环境的局限,使得大师们的名著有较大差异,思想
性、艺术性不强的作品充斥在文学名著中,给我们甄选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经编委们再三审定,才选中了这本名著。即使是这样慎选的名著,我们充
分考虑读者对象后,在缩写过程中还是删掉了个别不妥之处,如笑笑生的《金
瓶梅》,褚人获的《隋唐演义》等,把一些损害作品思想性、艺术性的某些
章节剔除,但仍保持了原著的风貌,使广大读者开卷有益而绝无受害嫌疑。
我们的宗旨只有一条:忠于艺术,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尽量完美。我们的
原则也只有一条:不以编者好恶选择大师及大师的名著。
赏析方面的著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偏颇和缺点在所难免。加
之今日之学者,大多采用当今文学评论界最新观点和方法,争议和不成熟也
是存在的,望读者匡正、赐教。
在编写此书过程中,得到了国内文学艺术界、文学评论界、出版界、在
京各大院校师长们的指导,并参照了一些师长们的著述和观点,在此深表敬
意和谢忱。
编者
于北京
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清朝小说家。他岁时考取秀才,以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岁时当了一年“幕宾”,以后就回到家乡在私塾教书,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
岁去世。蒲松龄从小就喜欢读书,十分刻苦。据说他订了一个本子,注明
一天中读了些什么书,写了什么文章,如果有一天本子上出现空白,他就会
感到非常不安。蒲松龄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
治非常残酷,政治黑暗,天灾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亲眼目睹
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又不能公开揭露,以免招来杀身之祸,只有借助花妖鬼
狐故事,曲折地进行揭露和嘲讽。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写成了富有民间文
学色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书斋的名字。
小说集里大部分作品是写鬼狐神怪的故事,所以叫“志异”。全书共卷,
篇(中华书局版)。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成为
一篇篇优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暴露
社会现实的黑暗,谴责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压迫人民的罪行,如《促织》、
《席方平》等;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它所给予知识分子
的毒害,如《司文郎》、《王子安》等;书中关于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的故
事最多,如《婴宁》、《鸦头》、《细侯》等。作者对冲破封建礼教、真挚
相爱的年轻人给予了极大的同情。此外如《崂山道士》、《画皮》等寓意也
都极为深刻。蒲松龄想象丰富,语言生动,文笔非常简练,在两三千字,甚
至几百字的短小篇幅里,能把人物写得十分生动、鲜明。他在《聊斋志异》
里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借助花妖鬼狐反映出了现实社会,不愧是
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蒲松龄的家庭,是世代书香门第。清康熙二十七年(),淄川蒲族
修谱,这个族谱今天看不到了,所保存的是蒲松龄为族谱写的序言。序中说,
蒲家是般阳(淄川的古名)的土著,祖墓在淄川西南的招村之北,那里有两
个墓葬,一个是蒲鲁浑,一个是蒲居仁,都是元朝般阳路(地方行政区)的
总管。元朝地方行政长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叫做达鲁花赤。总管为地方
行政长官的副官,协助达鲁花赤办事。元代至顺年间(—),受荫
袭官的蒲氏,因得罪元朝皇帝图帖睦尔,遭夷族之祸,满门抄斩。这时有个
六七岁的男孩名叫蒲璋,恰好住在姓杨的外祖父家里,改姓埋名,才活下来。
明太祖洪武初年,蒲璋已经成人,认祖归宗,复名蒲璋,迁回满井庄。此后
生齿日繁,原来同村的郭、刘二大姓逐渐衰落,全村蒲姓占绝大多数,满井
庄也改名蒲家庄。明代